李建霞, 周文和, 李志偉
(蘭州交通大學 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建環系, 蘭州 730070)
打造學科競賽平臺 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李建霞, 周文和, 李志偉
(蘭州交通大學 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建環系, 蘭州 730070)

鑒于二本及以下地方高校建環專業招生人數多、師資不足、經費少等客觀原因,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利用學科競賽這一平臺,可以較小的經費投入,有效彌補創新人才培養的不足。蘭州交大建環專業以學科競賽為平臺,通過廣泛的宣傳、合理的組織和精心的指導,明顯提高了建環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有效彌補了傳統培養方式的不足,為地方高校其他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普通高校; 建環專業; 創新人才; 學科競賽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1]。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誰能夠培養、凝聚、用好創新型人才,誰就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實現發展目標的第一資源[2]。目前,我國的綜合創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依然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加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是改變這一狀況的基礎。為此,我國將把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進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良性互動,積極推動教育與科技、經濟的結合。高等院校是貫徹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必須進一步加強創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盡快建立起與其相適應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以下簡稱建環)專業主要從事人居及工業等環境的創造與維護,及其能源應用技術、系統、設備等的研究、生產、實施、評價等工作,關乎民生、能源、環保等領域。如何兼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降低建筑環境能耗的關系,是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基本特征的建環專業創新人才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國內高校建環專業在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豐碩的科研和教改成果,為社會輸送了眾多創新人才,但縱觀二本以下院校建環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
建環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意識的灌輸、創新實踐活動的訓練。目前,設置建環專業的國內高校有約140多所,其中,重點本科院校(985、211)22所。由于在師生比、經費資源、對外交流、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重點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非二本及以下院校能及。雖然承擔著建環領域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但由于學生數量多、經費少、項目少等原因,以下問題仍多見于二本及以下地方院校[3-4]。
(1) 專業教師整體素質不高,且缺乏科研活動的訓練,加之與外界交流機會也少,對專業前沿發展、人才需求、課程內容等難以及時把握,很難灌輸建環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2) 師生比較大,專業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能夠按照大綱完成教學任務已屬不易,難有精力引導學生進行教材以外的實踐創新活動。
(3) 招生數量的擴大,使得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以傳統“鴨子一起趕”為主的教學方式冥滅了學有余力學生的創新潛能,后進學生不能深入了解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產生得過且過思想,并對他人造成較大影響;
(4) 雖然各院校普遍實施了大學生創新項目、競賽等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力,但限于經費的投入,影響范圍和示范作用有限;
(5) 部分院校新設建環專業缺乏必須的師資配備和教學實驗儀器,更談不上學生創新力的培養。
以上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彌補,將嚴重制約建環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和質量。
學科競賽是指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探索的動力,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動[5]。教育部在教高[2007]1號文件中針對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問題強調,應當“繼續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重點資助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和廣泛參與面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6-7]。 目前,建環專業學生可參與的學科競賽有多類別和級別,如能對現有學科競賽進行側重選擇,并伴校方支持,打造學科競賽平臺,對建環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促進效果將非常顯著[8]。
學科競賽是建環專業專業教育的平臺。建環專業很多學生對專業了解不深,甚至不了解專業,以致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如能借助學科競賽進行廣泛宣傳,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比賽,而且可以借此反復進行專業教育,使學生更加了解專業,把握專業發展動態,明確學習目標。
學科競賽是激發建環專業學生創新激情和競爭意識的平臺。通過正確引導,可以喚起大多數學生的創新激情和競爭意識,使其主動的參與學科競賽,并積極思考,進而對專業產生興趣,主動學習。
學科競賽是強化專業知識的平臺。雖然高級別學科競賽的決賽限制各校的參賽人數,但可精心組織,伴校方介入,設置校內各級別初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通過比賽,學生可夯實專業知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并可實現整個專業學習風氣的扭轉。
學科競賽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平臺[9]。通過教師指導、積極參與,部分優秀學生將逐漸具備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人才。
學科競賽是院校交流的平臺。對于教師,通過參與指導高級別學科競賽,可以加強校際交流,從而了解教學過程的不足,把握專業發展動態,及時修正教學目標和內容,提升自身素質,推動專業的發展;對于學生,如能入圍決賽,可與行業專家及其他院校優秀學生進行交流,開闊思維,增長見識,洞悉專業發展動態和社會人才需求,為后續成長奠定基礎。
目前,建環專業可參與多項不同類別和級別的學科競賽,其中,以下幾項競賽級別較高、影響力大、參與面廣、歷史較長。① 全國高等學校人工環境學科獎-專業基礎競賽(簡稱“人環獎”),由住建部高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建環專指委)和北京清華人工環境工程公司(現同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共同策劃發起,于1992年設立,是建環專業影響力最大的學科競賽,人環獎注重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應用;② 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大學生科技競賽由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工業協會主辦,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設計和技術應用方面的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基本知識概念的理解能力;③ CAR-ASHRAE學生設計競賽是由中國制冷學會(CAR)、建環專指委和美國供熱制冷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共同舉辦,側重于培養建環專業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工程實際的同時,能夠利用一些新技術合理地解決工程中的難題; ④ MDV中央空調設計大賽由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分會和中國制冷學會空調熱泵專業委員會主辦,側重于建環專業學生進行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我校及其建環專業愈發重視學科競賽的參與,并通過組織等工作,促進了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環專業參與了上所述主要高級別學科競賽,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10],取得了一些預期的效果。
(1) 讓學校、學院了解、重視建環專業的學科競賽,并給予相應支持,如經費支持,參與校內初賽動員、證書頒發等活動;讓建環專業教師了解,并積極參與建環專業學科競賽的系列組織工作,營造學科競賽良好的氛圍;制定本年度學科競賽工作計劃。
(2) 除要求專業教師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動員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外,針對不同比賽,建環系在不同階段針對參賽年級進行總動員宣傳及各競賽主題宣講動員會,同時進行上一年度學科競賽的頒獎,并結合競賽進行專業教育,同時邀請往年參賽學生介紹經驗。此外,盡可能將學科競賽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如設計類比賽結合相關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以增加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
(3) 根據學科競賽指導團隊中各位教師的專業特長,合理的選擇競賽輔導教師,并制定相應的輔導計劃,對競賽中易出現的重點和難點給予側重指導,以智力多邊互動為主要指導方針,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產生質疑,學貴為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學生創新行為的舉措。
(4) 對參賽學生開放實驗室,鼓勵并指導學生在動手中體會專業內涵,加深掌握專業知識,從而產生專業設想并試圖驗證,激發專業潛能,提高創新能力。
(5) 按照工作計劃,組織進行各學科競賽的預賽工作,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比賽,此項工作的扎實與否,關乎學科競賽創新人才培養促進作用的成敗。
(6) 通過預賽選出優秀學生參加決賽,并精心指導;對預賽成績進行評定和獎勵;專業教師對當年學科競賽進行總結。
通過以上學科競賽措施的實施,近幾年,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學習態度等有了明顯轉變,具體體現為積極學習的人多了、主動答疑探討問題的人多了、考試作弊現象近乎為零、科研人數明顯提高等,為建環專業得到學校認可、獲得省級特色專業立項建設、獲得校級教學團隊立項建設等奠定了基礎。同時參加學科競賽的積極性逐年提高,圖1為我校近幾年參加主要學科競賽預賽的人數,在全國性學科競賽決賽中,多次獲得高級別獎項。

圖1 2010~2016年參加各項學科競賽預賽人數對比圖
高校是國家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義務。學科競賽在廣泛宣傳的前提下,若組織、指導得當,可以有效彌補建環專業傳統培養方式的諸多不足,解決普通二本及以下工科院校建環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的困惑,實現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國家培養大量富有實干精神和創新意識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高級技術人才。
[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郭世田.當代中國創新型人才發展問題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2.
[3] 薛艷茹,劉 敏,趙 彤,等.依托學科競賽 提高地方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6):170-173.
[4] 湯佳樂,程 放,黃春輝,等.素質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88-90.
[5] 李國峰,張世英,李 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24-27.
[6] 孫愛良,王紫婷.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平臺 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96-98.
[7] 嚴 薇,楊天怡,袁云松.學科競賽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2):107-108.
[8] 徐 輝,王冬曉.大學生學科競賽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0):141-144.
[9] 李金昌,林佳蓮.實踐教學與學科競賽相結合 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1-3.
[10] 張瑞東,趙學余.加強學科競賽隊伍建設 提高綜合教學水平[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169-172.
Building Subject Contest Platform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LIJianxia,ZHOUWenhe,LIZhiwei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Due to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large amount of students, shortage of teachers, shortage of funds and so on, the second rank and und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is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Making good use of the platform of subject contests which need only less funds,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se disadvantages.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takes the subject contests as a platform, through extensive publicity,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careful guidance,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students' operat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It effectively makes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other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 colleges;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subject contest
2016-07-07
蘭州交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凝練專業特色培育學科競賽支撐點”(2015022)
李建霞(1978-),女,陜西榆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暖通空調節能技術理論與模擬。
Tel.:13919339017;E-mail: lijainxia@mail.lzjtu.cn
TU 11;G 642.0
A
1006-7167(2017)05-02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