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驍, 張青青
(上海交通大學 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上海 200240)
新的安全形勢下“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
杜 驍, 張青青
(上海交通大學 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上海 200240)

高校實驗室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隨著國家對安全管理工作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適應國家新的安全形勢,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是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安全責任及制度建設、安全檢查、安全教育、應急預案及演練五個方面,對上海交通大學實驗室的安全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了“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可為其他高校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高校; 實驗室安全; 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高校實驗室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日益頻繁。隨著實驗室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功能的不斷增強,實驗活動涉及到的學科越來越廣,使用的危險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從事實驗室相關工作的人員數量逐漸增加,人員結構趨于復雜。與此同時,實驗室的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安全事故時有發生[1-5]。在國家新的安全形勢下,安全管理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何加強管理,更為系統地構建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最大限度保障師生人身及財產安全,將是今后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實驗室是高校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創新性人才和服務社會大眾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沿陣地,是提高學生科學研究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基地[6]。相較于生產企業,高校實驗室的危險品雖然數量少,但是種類繁多、儲存及使用十分分散,難以形成集中有效管理,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實驗室安全是保障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正常進行的條件之一,關系到師生員工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3]。目前高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仍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問題。
(1) 安全管理重視程度不高。教學科研作為評價高校地位的標準之一,得到越來越多重視。高校往往關注老師帶多少學生、做多少項目、發多少論文,卻忽略了沒有直接“效益”的安全管理工作對教學科研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安全意識薄弱、安全投入不足、設施陳舊落后以及安全管理專職隊伍發展緩慢等[7]。
(2) 安全管理體制不健全。隨著高校實驗室的不斷發展,安全管理制度建設跟不上實驗室發展現象越來越明顯。由于已有制度無法滿足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需要,高校出現了責任傳導機制不明確、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檢查力度不夠、整改流于形式等實驗室安全管理問題[8]。只有不斷完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制,做到有議、有決、有行、有果,才能真正降低實驗室危險程度,實現實驗室的安全管理[9]。
(3) 安全教育及培訓欠缺。安全教育及培訓是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的有效手段,但這是一個長期和不斷強化的過程。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及培訓普遍存在組織次數較少、內容不專業、方式單一、實踐經驗欠缺等問題[3]。師生員工的安全知識不足,事故應急能力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本文從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安全責任及制度建設、安全檢查、安全教育、應急預案及演練5個方面,對我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
2.1 調查結果及數據分析
2.1.1 加強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
對我校各學院負責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專職機構和人員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我校有6%的學院設立了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而94%的絕大多數學院由學院辦公室、實驗中心或測試平臺代為實現安全管理職能。相較與專職機構的設立,78%的學院配備了1~2名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但仍有17%的學院由負責其他工作的人員兼職管理。
由此可見,雖然大多數學院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學院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安全管理本身屬于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并不能簡單的以“不出事”作為工作是否到位的評價標準。即使安全管理人員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了解、排查實際的管理現狀,而非“擠時間”可以做好。作為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實施基礎和直接執行者,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首先做到“有人管、有時間管”,才有可能做好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
2.1.2 完善安全責任及制度建設
從我校各學院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及制度建設情況看出,各實驗室均已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的學院比例達到89%,各級安全員均有明確崗位職責的學院比例也達到了83%,而有安全管理制度的學院比例卻下降到了78%,管理更加精細化有專項安全管理細則的學院比例更是降至了72%。由此可見,各學院越來越重視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責任傳導機制實施的比例較高。但是,學院自身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設,尤其是更加細化的專項安全管理細則方面仍有待完善。此外,94%的學院各實驗室已制定詳細的實驗流程或設備操作規程,但相關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已上墻的學院比例下降至83%,一定程度上說明制度宣傳的力度還不夠,沒有做到“所見即所有”。
2.1.3 重視安全檢查
從學院各級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檢查的頻率統計可以看出,除11%的個別學院院長或黨委書記沒有帶隊進行過安全檢查外,學院的各級安全管理人員無論專職或兼職,均有參與到安全檢查中,僅檢查的頻率有所差別。這也反映出了學院對于安全檢查的重視在管理層級方面是全方位立體化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某一層面。但就檢查頻率來講,院長書記帶隊檢查、分管院領導帶隊檢查、院級安全管理人員檢查三類安全檢查次數達到7次及以上/學期的學院占比仍然較少,僅為6%、6%、22%,絕大部分學院的檢查頻率仍停留在1~3次/學期,占學院總數的72%、61%、39%。如何形成常態化的檢查體系仍將是今后可以努力的一個方向。
2.1.4 加強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以及安全事故應急能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從源頭上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的根本方法。
我校開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樣,具體包括安全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講座、安全教育活動、安全知識宣傳以及安全應急演練(見圖1)。安全知識宣傳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占比最大(31%),其次為安全教育講座(21%)和安全應急演練(19%),安全教育活動(15%)和安全教育課程(12%)比例最少。其中安全教育活動和應急演練作為可以直接參與到模擬安全情景中的方式,占比相對較少,這與組織活動或演練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大、組織難度較高有關。切身參與所帶來的體驗是口頭宣傳無法替代的,加強安全教育活動和應急演練仍是今后安全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圖1 開展安全教育的形式
2.1.5 制定應急預案及演練
經調查發現,全部實驗室均已制定應急預案的學院占到了67%,但尚有33%的學院未做到實驗室應急預案的“全覆蓋”。另外,78%的學院組織應急演練的頻率僅為1~2次/學期,只有5%的學院達到了3~4次/學期,完全沒有組織應急演練的學院仍有17%。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事前預防要比事后補救所花費的人力、財力、物力小的多,應急預案為安全管理帶來的隱性效益并不能簡單地由數據體現。高校應重視應急預案的制定,加強應急演練的組織工作,對提升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
2.2 安全管理工作小結
通過調查和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在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仍需持續加大推進力度。隨著我校綜合改革進入“深水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工作穩步推進。如何建立相對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在安全管理工作過程中有效發揮作用,保障我校教學科研工作順利進行,將會成為一項亟需落實的重點工作。
3.1 “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內涵
根據“木桶理論”,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10]。安全管理也是如此,要建立相對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必須“齊抓共管”,不能有明顯的疏漏和短板,否則就有可能無限放大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在新的安全形勢和我校綜合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是一個各環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閉環體系,具體包括5個“安全”——安全組織架構(safety organization)、安全管理制度(safety institution)、安全檢查體系(safety inspection)、安全教育體系(safety education)、安全應急機制(safety precaution),又稱為“5S”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見圖2)。
安全管理機構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實施基礎,為了保障實驗室安全工作有效開展,安全管理機構應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使每項安全工作的進行都能“有理有據”,而管理制度也會保障安全管理機構執行其管理職能。安全檢查作為安全管理的一種主要執行方式,可以通過不斷發現改進實驗室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暴露出管理制度的缺失之處,進而促使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安全檢查是為了解決實際安全問題,安全教育則是為了培養安全意識。安全教育作為安全檢查工作的延伸,從認知層面進行“檢查整改”,與安全檢查相互補充,共同消除安全隱患。開展安全教育能夠從根本上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安全應急機制作為安全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結合,通過安全教育的多種形式宣傳、普及緊急事故處理方法,結合應急演練,達到提高緊急事故處理能力的目的。有效應急機制的建立,既是管理機構有效安全管理成果的體現,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管理機構,從組織架構方面保障應急機制的落實。

圖2 “5S”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3.2 “五位一體”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實踐
3.2.1 落實組織架構
構建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組織架構,可分三個層面進行規劃[8, 11-12](見圖3):

圖3 管理體系與組織架構
(1) 學校層面。高校可以成立校級的實驗室安全保障機構,負責校內各職能部門在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協調和責任落實。在校級實驗室安全保障機構的領導下,設立校級的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進行具體工作的執行。
(2) 學院層面。學院在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服從學校安全管理部門的領導,又要結合各自學科特色,建立適合本學院的安全管理體系。學院應設立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負責學院層面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作為直接對各實驗室進行管理的機構,其安全管理水平將影響到全校整體的安全態勢,在安全管理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3) 實驗室層面。各實驗室不僅應配備安全員負責本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還可通過學院的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牽頭,成立安全應急響應小組。安全應急響應小組可以作為一個松散的非正式組織存在,小組的成員既可以是實驗室的老師、同學,也可以是學院的安全管理人員、物業的安全保衛人員。在沒有發生安全問題時,應急響應小組的成員各司其職。當出現緊急安全事項時,附近有支援條件的小組成員可以進行快速響應,協同處理安全問題。
3.2.2 完善制度建設
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而言,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應在完善的制度指導下完成。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總則應由校級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制定,校級安全保障機構批準后實施,具體包括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和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制度,這是高校在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的“根本大法”。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的制定應結合當前國家安全形勢與全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保證該辦法在響應國家安全政策的同時具有全校普適性。安全管理辦法需包括制定辦法的目的、管理機構與人員、管理職責、對全校提出的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全校實驗室應急預案等。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制度[13]的建立能夠幫助高校明確各級安全管理責任人。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8]的原則,將責任落實到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學院應依據學校安全管理總則,制定適合本學院的安全管理辦法和責任制度,這些制度承上啟下,將學校和實驗室通過學院聯系在一起構筑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除此之外,對于專項安全工作的管理也要有相應的細則,具體包括危化品管理、設備管理、廢棄物處理、消防安全、個人防護等。明確詳細的專項實驗室安全管理細則是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是實現保護師生員工人身財產安全這一重要目標的有利保障。學院應專注于制定與本學院學科特色相關的管理細則,這些管理細則應對本學院帶有專業特色的安全隱患有較強的針對性。
實驗室安全管理細則至少應包括相關的實驗流程和設備操作規程,具體可根據教學或科研的需要制定。這些實驗流程和設備操作規程作為安全管理制度體系的最末端,對實驗室安全起著最直接的規范指導作用。
安全管理總則、專項管理細則和具體操作規程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健全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3.2.3 安全檢查全覆蓋
安全檢查工作是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將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手段。高校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實驗室安全檢查體系,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從根本上降低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高校實驗室的安全檢查可以通過學校檢查、學院互查、學院自查、督導巡查、專家抽查等方式進行,檢查范圍應包括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輻射源和用電安全等實驗室安全事故常發因素。
學校檢查由校級專職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組織開展,一般可在每學期始末各進行一次全覆蓋檢查,同時對上次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回頭看。特殊情況的學校檢查可根據具體工作進行安排,如配合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安全檢查等。學院互查需首先對相近專業的學院進行分類,然后通過組合搭配進行分批互查。學院自查應形成相對穩定的工作機制,定期自查、定期復查。實驗室是安全管理體系中的基本單元,與師生的安全緊密相關。每周各實驗室進行例行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掌握實驗室的最新狀態,維持安全穩定的教學和科研環境。
督導巡查和專家抽查均屬于借助本體系之外的專家力量進行檢查。安全督導是安全檢查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半官方”組織,既有專業的安全知識,又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對安全檢查和整改工作有著很好的督促作用。相較于常態化的督導巡查,專家抽查工作可以選擇在特定時期或特定時間開展,其專業性更強,但不足之處是整改工作的落實往往需要借助學校安全管理機構進行。
要保證安全檢查行之有效,高校還應做到“檢查從嚴,有錯必究”,嚴格落實檢查工作。但凡發現安全隱患,均應留有照片記錄并體現在檢查報告中,同時要求實驗室限期整改。安全隱患整改完畢后,應對同一隱患位置進行拍照反饋,確保安全隱患的整改落實到位,避免安全檢查形式主義[12]。
3.2.4 加強安全教育
營造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將安全教育化被動為主動是預防安全事故、保障實驗室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教育可以幫助師生員工養成重視安全的習慣,促使他們從被動服從管理到主動按照安全要求去做,進而形成良好的校園安全氛圍。
學校可通過加強安全宣傳,有計劃地安排老師或學生觀看;安全事故案例等素材編輯成錄像、紀錄片;進行消防演習,請專業人員講解消防知識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按照專業發放不同的安全宣傳冊;開設必修的安全教育課程;組織新生和新的教職員工進行入校安全培訓;進入實驗室前必須通過安全知識考核;舉辦專題講座,了解安全管理前沿知識;組織安全知識競賽、征文、辯論賽;借助網絡媒體宣傳安全知識等[2,4,11]。
3.2.5 制定應急機制
實驗室安全事故的最大特點是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事故發生時,極有可能因為無法找到直接責任部門、反應不及時或處理方式不當等因素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應急機制和豐富的應急預案,幫助師生員工及時有效地控制事故的發展,減少損失。
各級實驗室安全管理機構應結合實際,制定不同層面的實驗室應急制度,包括學校、實驗室應急管理辦法、各學院的應急預案和各實驗室的應急準則。應急預案和應急準則中應包括非常具體的應急處理流程、緊急聯系人、上報機制以及注意事項。
同時,為了讓師生員工能在事故發生時表現出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強的處理能力,學校應定期進行應急演練,保證熟練使用常見的基本安全防護設施,以便及時有效地應對實驗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
“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是我國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標準、新要求。安全問題,必須警鐘長鳴,防范于未然,堅決杜絕重大安全事故,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安全形勢的改變,實驗室安全管理應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和探索。在新的安全形勢下,應主動適應國家對安全管理的新要求,結合我校實際,通過建立“五位一體”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建立常態化、科學化的安全檢查機制,加大安全監管力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類安全風險,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多層次分類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建立健全預警應急機制,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對安全事故的快速應對能力,從根本上保障師生員工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1] 李五一,滕向榮,馮建躍.強化高校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建設教學科研保障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1-4.
[2] 廖慶敏.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168-170.
[3] 朱娟蓉.強化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430-433.
[4] 易國順,趙邦枝,李名家,等.高校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72-176.
[5] 牛煥雙,張潤杰,劉 濱.以安全文化建設促進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199-205.
[6] 王 杰.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8):148-151,170.
[7] 賈小娟,史 鑫,董君楓,等.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實踐探索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196-198.
[8] 陳浪城,嚴文鋒,劉貽新.“以人為本”建設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34(7):285-288.
[9] 孫艷俠.試論實驗室安全管理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1):129-132.
[10] 謝鉉洋.從木桶理論的發展史淺議管理研究方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4):50-54.
[11] 趙慶雙,聞星火,李 明.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7,24(9):8-11.
[12] 阮 慧,項曉慧,李五一.美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給我們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 26(10):4-7.
[13] 周 健,朱育紅,藍閩波.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特點及發展趨勢淺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7):281-284.
Construction of "Five-in-One" System for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New Security Requirement
DUXiao,ZHANGQingqing
(Office of Assets Management and Laborator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Laboratories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 for safety management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state security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level is an urgent 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our school from five aspects: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safety responsibilit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meetings and safety inspection, safety education, emergency plans and exercises. By analysis of the survey, we put forward a "Five-in-On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a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how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2016-12-15
上海交通大學黨建研究課題(DJLX201657)
杜 驍(1987-),男,山東鄒城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Tel.:021-34205839;E-mail:xdu@sjtu.edu.cn
X 931
A
1006-7167(2017)05-02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