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星, 張海永
(滁州學院 數學與金融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文經管類實驗室·
金融工程實踐環節建設和校企協同實訓教學改革
王大星, 張海永
(滁州學院 數學與金融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滁州學院數學與金融學院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加強實踐環節建設的必要性,給出了搭建金融仿真平臺的方案,討論了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路和意義。實踐表明,通過加強實踐平臺的建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提高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金融工程; 校企協同; 實訓教學; 人才培養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背景下,金融業運行已離不開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術的運用。培養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的金融人才成為金融工程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構建結構合理的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和提高本專業學生基本素質能力的重要環節[1-5]。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連。面對金融業國際化、創新化及微觀化的新的發展方向,對金融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對當今我國金融工程專業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加快推進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實訓教學改革的進程更是迫在眉睫。這些問題表現在:①實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新不足。我國高校金融工程專業教學大都是課堂灌輸式的授課模式,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缺少實驗教學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環節,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6-7]。②實訓教學環節的設置層面過低。部分高校對開放教學中實訓環節課程設置認識不足,僅把實訓教學看成依附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而實訓教學實際應作為一種培養目標來實施,突出其科學性、開放性和實用性。③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溝通,人才培養與需求不匹配。目前約有57%的高校與企業之間開展了淺層合作,即只在少數領域有一些合作,這種合作多是隨意性、表層性,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僅有10%的進行了全面深度合作,15%的有過專項深度合作,同時還有近18%的企業沒有開展校企合作[3]。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溝通與合作,主要原因有:①高校自身師資力量、科研能力等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導致企業缺乏與高校合作的利益驅動;②政府沒有健全的中介機構和機制對校企合作進行深入、廣泛的調查和分析,導致校企雙方溝通不暢,導致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信息不匹配[8-12]。
加強該實訓中心的建設,提高實驗實訓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的重要任務[13-16]。當今社會和企業對金融工程類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人才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他們貼近社會實際,實踐能力強、素質全面。為此,加強金融工程綜合實訓中心建設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以本校為例,隨著我校入選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平臺建設,我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明晰。為凸顯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我校對金融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做了調整,使得課程結構體系更趨合理,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就業崗位對接更緊密。
1.1 專業實踐教學需求
數學與金融學院金融工程綜合實訓中心現有的實驗軟件僅能支持學生進行金融基礎實驗,而金融計算與建模、金融數據挖掘、金融數學、金融風險計量與管理、期權與期貨實務等課程是金融工程專業核心及特色課程,掌握這些核心課程的實踐操作是專業方向定位必備的知識能力。因此,為切實落實我院實踐教學工作以及專業學科建設和提升,加強金融工程實踐環節建設勢在必行。
1.2 推進學科建設需要
金融工程的整體學科建設和提升需要不斷提高科研教學水平,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加快金融數據挖掘及金融投資分析與風險管理兩個專業方向的教學改革與科研水平的提升。探索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凝練優質實驗教學資源,以求在學科建設工作上不斷發展和進步,逐步形成具有學院優勢的特色學科專業,樹立區域性學科建設的示范標桿。
1.3 提高學生就業質量需要
金融工程實驗室的建設,一方面,可有效支持開展各項金融數據挖掘、金融投資分析、金融風險控制和創新金融衍生品實驗課程,將學生培養為業界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如策略師、金融數據分析師、投資顧問、風控專員及產品定價師等,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此實驗室為依托,通過與業界機構交流合作,定制化培養人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基地,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1.4 開展課題研究需要
隨著當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創新金融產品的不斷出現,現有金融工程實驗室設備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新時代金融創新環境下的研究需求。金融工程實驗室將采用國際先進實驗室實驗軟件,迎合了當前金融工程發展前沿的需求,可開展各項金融創新、金融數據挖掘、金融投資分析、金融風險控制及金融衍生品的課題研究,有利于承接國家、省市、機構金融工程科研項目。特別是未來計劃產出的課題研究方向有“金融數據挖掘中的非線性相關跟蹤技術”“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金融風險分類預警研究”“變波動率多期復合實物期權定價模型及應用”“金融集聚、信息缺陷與金融風險形成機制分析”等金融數據挖掘、金融風險以及衍生品等相關課題。
1.5 加強業界交流合作需要
金融工程實驗室向國際化接軌、升級,為學校提供了與國內外院校、金融業界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專家培訓、專題講座、峰會論壇、校企合作等形式進行研究成果交流與轉化應用,將“消耗性”實驗室轉化為“效益型”實驗室,提升我院金融工程實驗室乃至全校整體品牌影響力。
為滿足校內實訓教學,金融工程綜合實訓中心搭建四大金融實訓平臺,以滿足金融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教學、創新創業訓練等需要。
2.1 銀行實訓平臺
此實訓體系的搭建是以銀行業發展方向為基礎,以金融類專業學生銀行就業崗位為導向,基于崗位匹配課程的原則而建。銀行仿真實訓室提供互動式教學平臺,以現代電子技術為依據,實現無紙化教學需求,由業務模擬平臺、基本技能實訓模塊和呼叫中心三大模塊組成,如圖1所示。
此平臺主要滿足如下實訓教學:①商務禮儀實訓。金融行業員工基本形體禮儀、金融行業員工的儀容和服飾、金融行業日常交際禮儀、銀行營業網點接待及辦公禮儀、銀行崗位業務活動禮儀規范。②商業銀行業務實訓。銀行綜合柜員崗位實訓、銀行信貸員崗位實訓、國際結算業務實訓、投資理財崗位實訓。③客服專員崗位實訓。

圖1 仿真銀行業務實訓體系
2.2 保險實訓平臺
居民收入增長、儲蓄存款增長、消費結構的變更為保險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整體而言,保險行業的發展比國內居民生產總值更迅速。渠道的拓寬為保險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發展,對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需求。保險行業對于人才的容量居金融行業之首。
此平臺主要滿足如下實訓教學。保險實訓室提供案例式、互動式教學平臺,以現代電子技術為依據,實現無紙化教學需求,由保險業務模擬平臺、呼叫中心以及互聯網保險平臺三大模塊組成,如圖2所示。保險營銷和商務禮儀實訓:保險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客戶營銷管理、保險行業員工的易容和服飾禮儀、保險服務行業員工客戶服務禮儀、保險行業員工基本禮儀、涉外服裝禮儀、商務談判策略。保險業務模擬實訓:業務員、出單員、核查員、接報案專員、理賠員等九大崗位業務流程模擬實訓、財險業務流程模擬、壽險業務流程模擬、從業資格證仿真考試。客服人員崗實訓:保險呼叫中心客戶服務工作模擬。

圖2 仿真保險業務實訓體系
2.3 理財實訓平臺
我國理財市場容量非常大,越來越受到居民的認可,同時也給居民創造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理財行業金融類公司就目前國內市場而言為傳統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理財公司。未來第三方理財機構將進一步搶占國內理財市場份額。中國理財專業人才預估有20萬的缺口。
投資理財實訓室培養學生的營銷能力與理財專業能力為核心,基于崗位匹配能力為原則,打造符合理財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平臺,此實訓室以個人理財專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由金融營銷服務禮儀模塊、投資理財模擬實訓構成,如圖3所示。

圖3 仿真理財業務實訓體系
該平臺主要滿足:①理財營銷和商務禮儀實訓。理財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客戶營銷管理、理財行業員工的儀容和服飾禮儀、理財服務行業員工客戶服務禮儀、理財行業員工基本禮儀、涉外服裝禮儀、商務談判策略;②理財專業基礎實訓:投資市場分析、證券投資分析、外匯投資分析、期貨投資分析、融資融券投資分析、公司上市交易、保險業務分析;③理財專業綜合實訓。理財規劃設計、理財產品分析、風險管理、理財產品調查、公司理財。
2.4 證券實訓平臺
我國證券公司不斷發展壯大,但與國際證券行業的發展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在規模和營業網點等方面存在差距,收入主要來源于經紀、投行等通道業務。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建立了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并存的完整鏈條,隨著監管政策逐步寬松,期貨公司在傳統經紀業務基礎上,大力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以實現多元化。證券期貨行業總體人才缺口達20萬人左右。人才崗位需求有經紀業務崗、股票/基金/債券走勢分析師、資產管理崗、投資顧問崗、交易操盤手、理財業務崗、客戶服務員、營運員。證券期貨實驗室群可設置3個專業方向:金融投資交易、金融資產管理、金融營銷與客服即可以建立3種類型子實訓室,如圖4所示。

圖4 仿真證券業務實訓體系
該平臺主要滿足:①證券期貨營銷和商務禮儀實訓。證券期貨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客戶營銷管理、證券期貨行業員工的易容和服飾禮儀、證券期貨服務行業員工客戶服務禮儀、證券期貨行業員工基本禮儀、涉外服裝禮儀、商務談判策略;②證券期貨專業基礎實訓。投資市場分析、證券投資分析、外匯投資分析、期貨投資分析、融資融券投資分析、公司上市交易;③理財營銷和商務禮儀實訓。證券交易行為模擬、期貨交易行為模擬、外匯貴金屬交易模擬。
3.1 深化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利用現有銀行、保險、教育培訓機構等平臺,逐漸從實習基地、外聘專家等合作方式過渡到通過校企合作戰略協議開展人力資源共享、實踐平臺共建共享、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定向培養和輸出等深度合作;同時在廣度上尋求與證券、期貨、基金、私募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建立科學的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制度,增強教師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聘請有教學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到學校兼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如圖5所示。校企深度融合是金融人才培養拓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在院校自身人才培養基礎上,將培養的人才對口輸送到對應的企業就業,讓企業成為人才繼續培養的基地。

圖5 校企合作運作服務
3.2 加強對外交流
在校際合作方面,加強省內外高校間交流,尤其向安徽財經大學等金融工程專業辦學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的高校學習。同時利用安徽省應用型聯盟和金融聯盟等平臺,開展校際合作,實現師資、實踐平臺等資源的共享。建立起與地方金融機構、行業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實現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
3.3 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
制定發展規劃,各項目標既要切合實際,又要有擴展性,要積極創造必要的實現條件。在規劃中強化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理念,加強實踐技能教育,積極將相應學科的較新技術引入到實踐教學過程。管理實驗實習課程中,保持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形成有特色的辦學機制和教學模式。專業實習基地發展應突出重
點,帶動全局,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與先進技術接軌、與企業生產發展實際接軌的發展方向,促進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的本質是課程建設,在傳統理論課程基礎上,專業課程需緊跟市場脈搏,及時捕捉技術革新動態,引進先進技術,特別是軟技術,與時俱進,把較先進的專業技術教授給學生。
金融工程綜合實訓中心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根據學校創辦高水平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辦學定位。通過對實訓中心增加資金投入和金融仿真實訓平臺搭建,完善了實驗室軟硬件設施,提高了金融類本科生實訓學習的質量,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實務操作和創新的能力,同時帶動實驗室管理的軟件建設,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產學研能力。
[1] 張元萍,周 遠.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金融教育研究, 2011, 24(5):68-75.
[2] 史蓉暉,孫 冬.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 2016(19):177-178.
[3] 房 紅.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 32(12):176-179.
[4] 趙春鋒,汪敬華,朱建軍.構建開放實踐教學體系 培養工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 34(2):199-201.
[5] 李 坤,史永宏.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室開放體系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 34(1):258-261.
[6] 歐陽玉祝,蔣劍波,王廣成.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173-175.
[7] 徐 寧,王 玫.創新意識驅動下實驗教學模式轉型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220-223.
[8] 王文槿.關于校企合作的企業調查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9(2):23-25.
[9] 于躍忠.校企合作下構建實訓教學學情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 2015(11):113-115.
[10] 金 沙.校企共建共享型實訓室的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 2015, 36(35):64-66.
[11] 魏小銳,李陽蘋,趙維佺,等.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 34(2):231-234.
[12] 彭長宇,劉曉琴,代顯華.校政企合作共育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 34(7):225-227.
[13] 章安平, 張海燕, 肖 旭,等. “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2):54-58.
[14] 李志軍,胡笑濤, 蔡煥杰,等.科研實驗室參與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230-233.
[15] 閆永亮,陳湘國,路巍等.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5):151-153.
[16] 田光偉.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金融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1):162-164.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Aspect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Reform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Daxing,ZHANGHaiy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 Anhui, China)
For the problems on training teaching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 in Chuzhou University,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We present to construct a simulation platform which can build a financial plan, discuss ideas and deepen significa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the platform is able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novation,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s well.
financial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2016-08-12
安徽省重點教研項目(2015jyxm369);滁州學院重點教研項目(2015jyz004);安徽省一般教研項目(2014jyxm377);滁州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研究項目(2016zxxm04)
王大星(1980- ),男,安徽桐城人,碩士,副教授,金融工程實訓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金融工程實訓教學研究。
Tel.:18005502687; E-mail: daxingwang@126.com
G 712
A
1006-7167(2017)05-02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