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軍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麻醉科,河南三門峽472000)
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
范紅軍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麻醉科,河南三門峽472000)
目的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采用隨機分配法將150例因骨創傷進行住院治療的患者分為兩組,各75例。研究組的患者通過成立疼痛質量改進小組來針對可以影響控制疼痛的原因,構建術后疼痛管理模型,評估質量改進后的患者疼痛控制質量效果,對照組采用常規疼痛控制方法。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較好,術后的疼痛平均評分均沒有超過5分,術后24 h、48 h、72 h的平均疼痛評分分別,優于對照組,整體患者對疼痛護理的滿意度為90.67%,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實施了持續疼痛管理質量改進后,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疼痛強度,且提高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滿意度。
持續質量改進(CQI);骨折;疼痛控制管理
持續質量改進(CQI)是以質量管理全面發展為基礎的以過程管理和環節質量控制為重點的一種新的質量管理理論。CQI是一個沒有終點的不間斷的進步過程,疼痛控制質量管理的發展分為疼痛控制、質量保證、持續質量改進,之前的臨床治療下注重的是疼痛控制,而忽略了患者的臨床感受,CQI的新模式則是在原有的疼痛控制質量的基礎上提高護理能力增強醫患交流,使疼痛的質量管理處于良性循環軌道中[1]。骨折后的術后疼痛是由于疾病本身和手術損傷聯合對機體造成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情感上的煩躁等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不愉快的經歷,疼痛可造成眾多不良反應和術后并發癥,嚴重時可因術后并發癥造成死亡,術后疼痛是所有實施了手術的患者均會經歷的,故對于術后患者的疼痛控制的質量改進是極為重要的[2]。通過持續質量改進以期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減少患者痛苦,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150例因骨創傷進行住院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如下,對照組75例,男32例,女41例,年齡21~71歲,平均(39.5±2.9)歲;研究組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齡24~75歲,平均(41.4±2.6)歲,組內患者均為骨創傷,患者之間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方法,研究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具體如下。
1.2.1 建立疼痛改進小組疼痛管理小組組成人員應包括科室主任、骨科主治醫師、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屬,由護士長制定相關的疼痛護理計劃,保證本疼痛管理計劃有良好的效果,并對疼痛管理小組里面的其他成員進行規范的管理培訓,以保證在工作過程中對具體計劃的落實和疼痛情況的準確檢測[3]。
1.2.2 對組內人員進行相應的疼痛管理培訓在疼痛管理改進過程中對組內人員進行相應的疼痛護理培訓和知識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術前指導,術前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疼痛教育溝通,對患者進行術后注意事項講解,會因體位變動、牽拉切口、咳嗽等誘發疼痛;(2)雙向信息交流,讓患者了解更多關于止痛藥的知識,讓其知道疼痛藥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對身體有害的但是也可以緩解過度疼痛帶來的其他不良后果[4];(3)及時穩定患者的術后不良情緒的,醫護人員要主動關心患者,穩定患者的情緒,提供具有針對性、有效的心理安慰;(4)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主要對通過臨床資料以及疼痛的發展趨勢進行講解;(5)對醫護人員進行操作規范培訓,疼痛評估工具的應用、止疼類藥物及非藥物的處理使用。
1.2.3 持續質量改進的實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疼痛管理計劃,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合理的評估(輕度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重度疼痛為7~10分),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前瞻性的假設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處理計劃[5]。術后72 h內對患者進行相應的疼痛情況記錄,密切監測患者的疼痛情況,并對患者進行適宜的心理輔助治療。
2.1 術后疼痛情況評價研究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較好,術后的疼痛平均評分均沒有超過5分,術后24 h、48 h、72 h的平均疼痛評分分別,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24 h、48 h、72 h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x±s)
2.2 術后疼痛控制滿意度評價研究組患者對術后疼痛控制情況更為滿意,非常滿意度為52.00%,總體滿意度達到了90.67%優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對術后疼痛控制滿意度的評價
在國外,骨創傷相應的術后疼痛控制已成為護理工作和麻醉學科的常規工作內容之一,并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完善的術后鎮痛工作制度,然而在國內對于中大型手術的術后鎮痛的系統化管理只是初見雛形,有研究表明,約有44.5%的患者在術后經歷了中度疼痛及以上級別的疼痛,普遍發生的疼痛控制不足已引起了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通過持續疼痛控制教育以改進、提高醫務人員提高對患者的疼痛的控制能力,增加病患溝通,完善了術后的疼痛治療[6-7]。在疼痛評估處理方面,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醫護人員對于評估疼痛的相關工具了解并不完善,一般情況下都是患者主訴疼痛或者要求使用止痛藥才會對術后疼痛進行處理,造成對患者疼痛控制處理不及時,造成低滿意度,而臨床醫生更加關心往往是手術對疾病的治療和術后的康復情況,對術后疼痛控制并沒有太大的重視。在對疼痛控制管理的持續質量改善下,患者對術后疼痛控制情況較為滿意,術后的疼痛平均評分均沒有超過5分,術后24 h、48 h、72 h的平均疼痛評分分別為4.22、3.21、2.63,總體滿意度達到了90.67%,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由結果分析得出,通過疼痛控制管理的持續質量改善,加強了醫護人員的在疼痛控制知識方面的相關培訓,促進學科之間的溝通合作,共同處理之下完善對疼痛控制,提高了服務質量和疼痛控制滿意度,減少患者痛苦。
通過對持續質量改善在骨創傷上的疼痛應用研究,通過專業的數據分析,該計劃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疼痛的控制能力,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也為今后的治療術后疼痛提供有效的參考,該疼痛管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8]。
[1]郭麗麗.骨傷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3):4417-4418.
[2]劉梅,劉林,許勤,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72-875.
[3]尹艷紅,王燕.持續質量改進方法在術后鎮痛泵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341-3342.
[4]席惠君,周潘宇,王立芬,等.急性下肢創傷患者的規范化疼痛管理[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11,6(4):72-73.
[5]丁文玲.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創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4):108-109.
[6]李澤輝,劉曉華.疼痛教育對骨傷患者疼痛控制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19-21.
[7]黃天雯,何翠環,陳曉玲,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華護理教育,2011,46(3):221-224.
[8]熊亮宇,鄧亮.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6,22(14):76-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