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富,吳剛,奚聃
(鹽城市大豐區中醫院,江蘇鹽城224100)
觀察內科保守聯合介入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
王進富,吳剛,奚聃
(鹽城市大豐區中醫院,江蘇鹽城224100)
目的對內科保守治療聯合介入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選取70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患者同時接受內科保守治療和介入治療,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內科保守治療,對比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沉降率、D-二聚體、紅細胞比容值分別為(2.32±0.49)g/L、(13.29±3.51)mm/h、(6.37±2.83)mg/L、(40.18± 2.01)%,對照組分別為(3.11±0.53)g/L、(14.68±3.76)mm/h、(6.65±2.94)mg/L、(40.04±1.95)%,治療后組間比較無差異;觀察組患者急性腹痛、血性腹瀉恢復時間及退熱時間分別為(49.18±19.27)h、(46.73±12.98)h、(42.54±11.65)h,對照組分別為(92.34±21.38)h、(65.36±17.21)h、(66.59±18.30)h,觀察組上述指標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2.86%(P<0.05)。結論內科保守療法聯合介入療法治療缺血性結腸炎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縮短患者各項癥狀好轉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
內科保守治療;介入治療;缺血性結腸炎;臨床療效
缺血性結腸炎指腸道供血不足回流受阻引起的腸壁缺血性損傷,屬于炎癥性病變,患者常以腹痛、腹瀉、便血三聯癥為主要臨床表現[1],具體可分為非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和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兩種[2],其中超過80%的患者為非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由于損傷僅發生于黏膜因此保守治療可獲得良好療效,而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有較大的概率并發腸壞疽、腸梗死或腸穿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保守治療效果不顯著,需進行手術治療[3]。本研究以70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為對象,分析探討了內科保守治療聯合介入療法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鹽城市大豐區中醫院2012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非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出現腹痛、腹瀉、便血三聯癥,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64.73±7.82)歲;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64.62±7.3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內完成結腸鏡檢查,常規禁食,給予患者靜脈營養支持,若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統原發病則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停用多巴胺、腎上腺素等血管收縮藥。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接受內科保守療法聯合介入療法的治療,內科保守治療[4]:抗菌治療,選用常規抗菌類藥物,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83580,鄭州康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聯合替硝唑(國藥準字H43020095,湖南明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擴血管治療以全面改善患者血管循環,使用疏血通(國藥準字Z20010100,牡丹江友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和前列地爾(國藥準字H22026343,廣東星昊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疏血通60 mL/d、前列地爾10μg/d。介入療法[5]:結腸鏡檢查結束后,對患者進行腸系膜血管造影,若患者明顯缺血,則將導管留置,持續泵入罌粟堿(國藥準字H20060262,黑龍江哈爾濱醫大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劑量為360 mg/d;疏血通6 mL/d,患者各項臨床完全消失后停止泵入,并再次造影,待患者缺血顯著改善后,拔管;若患者在首次血管造影中未見明顯缺血,則可僅在內鏡提示缺血區域腸系膜血管內灌注罌粟堿,劑量為30 mg,灌注結束后拔管。
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接受保守療法的治療,治療方式為觀察組患者一致。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評價標準分別記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7 d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沉降率、D-二聚體、紅細胞比容);觀察患者急性腹痛、血性腹瀉恢復時間及退熱時間;1個月后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依據邸雅南、趙可等[6]的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急性腹痛、血性腹瀉等各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顯著好準,結腸鏡、血常規等檢查結果提示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急性腹痛、血性腹瀉等各項臨床癥狀有效好轉,結腸鏡、血常規等檢查結果提示各項指標有效好轉)、無效(急性腹痛、血性腹瀉等各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結腸鏡、血常規等檢查結果提示各項指標無變化或惡化,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所得數據使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沉降率、D-二聚體及紅細胞比容之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有效降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x±s)
2.2 兩組患者急性腹痛、血性腹瀉恢復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急性腹痛、血性腹瀉恢復時間及退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性腹痛、血性腹瀉恢復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35例觀察組患者中,共32例患者治療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35例對照組患者中,共22例患者治療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62.86%。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更顯著,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表
缺血性結腸炎指腸壁血液灌流不良而導致的腸缺血性疾病,好發于老年群體,常見病因包括動脈硬化、糖尿病、腸系膜血管等,患者常以腹痛、便血、腹瀉、發熱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現階段,臨床多采用血管造影、結腸鏡等檢查方式對患者進行診斷,多使用保守療法、介入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西醫認為,患者腸道血供的及時改善與恢復是治療的關鍵,因此保守治療重點在于積極控制原發病、禁食、靜脈補液、營養支持、擴血管等;介入治療即在血管造影的基礎上,通過高壓力、高濃度的靶向向患者血管給藥,可有效提高藥物局部濃度,使藥效不收代謝和吸收的影響,確保藥效在短時間內充分發揮,以改善局部癥狀。
相關研究指出,保守療法與介入療法聯用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張莉莉等[7]在內科保守治療基礎上對12例患者輔助使用了介入治療,結果顯示,輔助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缺血處血供改善更迅速,且有效避免了血管痙攣以及微血栓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行介入治療時,應根據血管造影結果仔細觀察患者血管是否存在缺血性改變,對于缺血性改變患者,應及時灌注擴管藥物,以盡快改善其缺血狀態,減輕缺血處黏膜細胞損傷給患者帶來的傷害。
本次研究保守治療中使用的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和地龍兩種動物類活血化瘀中藥提取而成的復方注射劑。水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肝素、抗凝血酶及水蛭素等,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的作用;地龍中所含蚓激酶在體內、外能夠促進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表達,具有很強的纖溶活性。疏血通還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罌粟堿為一種非特異性血管擴張劑,可有效抑制平滑肌細胞磷酸二酯酶的釋放,減少Ca2+內流,具有良好的解除血管痙攣、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局部血供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無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優化,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內科保守療法聯合介入療法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急性腹痛等各項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2.86%,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內科保守療法聯合介入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與相關研究結果[8]一致。
綜上所述,內科保守療法聯合介入療法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療效顯著,臨床價值突出,不僅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同時能夠顯著縮短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好轉時間,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對于患者預后的優化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均有著重要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1]余劍平,胡丹,張杰,等.缺血性結腸炎診治進展[J].四川醫學,2016(2):220-222.
[2]林星.內科保守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2,24(8):124-125.
[3]楊婧.缺血性結腸炎合并直腸息肉1例并文獻回顧[J].當代醫學,2011,17(29):103-104.
[4]馬振華,鄒春燕.缺血性結腸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4):195-196,封3.
[5]馬知遙,方海明,宋莎莎,等.缺血性結腸炎30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4(39):40-42.
[6]趙可,邸雅南,謝正興,等.注射用丹參凍干粉聯合低分子量肝素鈉治療缺血性結腸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71-73.
[7]張莉莉,沈俊松,陸文彬,等.內科保守聯合介入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9): 822-824.
[8]孫達龍,陳鳳媛,潘勤聰,等.缺血性結腸炎診治現狀[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9):987-9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