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澤慧,馮莉,賈旭東,阿依努爾,陳慧,宛紅娥
(新疆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DC-CIK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
杜澤慧,馮莉,賈旭東,阿依努爾,陳慧,宛紅娥
(新疆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目的探討DC-CIK聯合化療在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56例,其中施行DC-CIK聯合化療治療的28例,作為聯合治療組,單純施行化療治療的28例,作為對照組。分析比對兩組患者的外周血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16+、CD56+)、生存期、治療療效、不良反應、免疫功能等情況。結果聯合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后外周血的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治療前CD3+(57.89±5.23)、CD4+(36.68±7.42)、CD8+(25.28±6.12),治療后CD3+(39.54±4.11)、CD4+(23.18±3.85)、CD8+(21.89±6.78)T淋巴細胞亞群細胞比例下降(P<0.05);聯合治療組患者的生存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聯合治療組的不良反應也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聯合治療組的生存期(12.6±9.7)個月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3.7±10.6)個月;聯合治療組的不良反應明顯輕于對照組的患者。結論DC-CIK聯合化療用于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應不明顯,可在臨床中推廣。
DC-CIK;化療;非小細胞肺癌
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惡化,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居于惡性腫瘤之首[1],其中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占肺癌的發病率80%以上[2]。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傳統的治療手段以外科切除為主[3],再輔以放療、化療,這對于晚期肺癌患者來說療效并不理想。現如今免疫細胞生物學及免疫分子生物學為晚期腫瘤患者開辟了一個新的治療途徑。通過DC(樹突狀細胞)聯合CI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具有低毒、有效、符合生理及安全性高的特點[4]。DC在人體內處于調控、啟動和維持免疫應答的中心環節,是人體內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能激活幼稚T細胞,殺傷、清除腫瘤細胞。CIK是多種細胞因子誘導下生成的異質細胞群,其殺瘤活性高、增殖速度快、殺瘤譜廣、對多重耐藥腫瘤敏感,可將腫瘤細胞直接殺傷。二者聯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具有強大的體外增殖能力、高殺傷活性及低毒副反應[5],可起到協同抗擊腫瘤的作用降低惡性腫瘤的轉移和復發率[6]。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使用該方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24例病例,探討DC-CIK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從2012年6月~2014年8月新疆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就診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6例,均為Ⅲ~Ⅳ晚期肺癌患者。選擇采用DC-CIK聯合化療進行治療的患者28例,作為聯合治療組。患者年齡39~74歲,平均(58.0±7.4)歲,其中腺癌16例,鱗癌7例,腺鱗癌5例,ⅢA期17例、ⅢB期8例、Ⅳ期4例。選擇單純進行化療的患者28例,作為對照組,患者年齡41~76歲,平均(60.0± 7.6)歲,其中腺癌18例,鱗癌7例,腺鱗癌3例,ⅢA期20例,ⅢB期5例,Ⅳ期3例,所有患者經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均為非小細胞肺癌。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分期等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DC細胞的培養使用血洗分離機進行循環患者外周血4 500~5 000 mL,采集約100 mL單個核細胞。將1 mL送流式術檢測細胞亞群,剩余置于培養瓶中,在37℃下孵育2 h,將懸浮的細胞移出,再將30 mL GT-T551培養液倒入培養液中,每3天換1次培養液,再補充相關的細胞因子,二次之后在補充相關的細胞因子時加入IFN-y包,誘導DC成熟。1.2.2 CIK細胞的培養將懸浮細胞放置于GT-T601培養袋中,加入GT-T551進行培養,培養24 h,再加入50 ng/mL CD3單克隆抗體和1 000 U/mL的rhIL-2,3 d換液1次,再補充rhIL-2,誘導CIK成熟。
1.2.3 CD-CIK細胞共同培養在上述培養基礎上,在第7天將DC與CIK進行混合培養5~8 d,即可產生DC-CIK細胞。
1.2.4 治療方案兩組患者均采用化療即多西他賽+順鉑來進行治療,聯合治療組患者在化療前2天采集外周血,培養CD-CIK細胞,第3天開始進行化療。DC-CIK細胞培養完后,每天為患者輸1次,每次回輸的細胞個數為1×109個,連輸5次作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近期療效參照RECIST(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每2周進行評價。采用影像學來檢查和對比患者治療前后瘤體的大小,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客觀緩解率(ORR)=(CR+PR)/(CR+PR+SD+PD),疾病控制率(DCR)=(CR+PR+SD)/(CR+PR+ SD+PD)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DC-CIK聯合化療對患者T細胞亞群中細胞因子的影響化療后聯合治療組的患者CD3+、CD4+T細胞內IFN-y較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治療后CD3+、CD4+T細胞胞內IFN-y有所降低;IL-2和TNF-α降低很明顯,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DC-CIK聯合化療對患者T細胞亞群中細胞因子的影響(x±s)
2.2 DC-CIK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治療后在隨訪的3~14個月中,兩組患者的近期臨床療效情況對比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的DCR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近期臨床療效情況對比
2.3 隨訪后兩組比較此外,在之后的隨訪中,聯合治療組的平均生存期(12.6±9.7)個月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3.7± 10.6)個月(P<0.05)。
在肺癌患者中半數以上的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7],其中大多為高齡患者[8],自身免疫力低,對腫瘤細胞的增長不能產生有效的抵制作用,而生物治療手段可以在體外通過“誘導、擴增、激活”來對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進行激活[9]。而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兩種重要的細胞就是DC和CIK,DC可識別抗原、激活來獲得免疫應答,CIK或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細胞的毒作用殺傷腫瘤細胞,二者共同作用可以將腫瘤細胞高效殺傷。有研究表明,將DC與CIK進行共同培養后,相較于CIK其細胞的殺傷活性與細胞增殖倍數均顯著增強。二者共同培養既可使抗原負載DC倡導的MHC限制性細胞的毒性作用激活,又可使CIK的非MHC限制性細胞的毒性作用充分發揮。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的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明顯高于對照組,聯合治療組的ORR為32.1%,DCR為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1.4%和50%,證實使用DC-CIK聯合化療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減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疾病進展。
綜上所述,對于中晚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來說,聯合DC-CIK進行化療比單純進行化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方案,不會給患者帶來比單純化療更多的不良反應。
[1]趙悅,李興德,韓立杰,等.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聯合DC-CIK細胞生物治療的療效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 2015,23(3):335-338.
[2]馬楠,馬東初,丁震宇,等.化療聯合DC-CIK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評價[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5,27(1): 37-40.
[3]許林利,查名寶,武翔.DC-CIK或CIK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研究的Meta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11):1508-1511,1514.
[4]王丹紅,高海燕,張斌,等.DC-CIK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腫瘤雜志,2013,28(4):378-381.
[5]秦亞光,程傳耀,王亞秋,等.DC-CIK療法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5,28(6):497-500.
[6]魏成明,晏軍,王琳,等.DC-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觀察[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4):572-574.
[7]杜習智,趙成龍,秦玉花,等.奧沙利鉑與卡鉑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meta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0(4):550-555.
[8]喻存俊,王峻,徐小峰,等.DC-CIK生物免疫療法聯合單藥化療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藥業, 2014,23(24):50-52.
[9]陳英杰,劉恒,陳強,等.化療聯合DC和CIK方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 323-3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