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杜立平,楊瑾瓊
(吉林市婦產醫院手術室,吉林吉林132011)
早期護理干預對抑郁癥孕婦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作用
李鶴,杜立平,楊瑾瓊
(吉林市婦產醫院手術室,吉林吉林132011)
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抑郁癥孕婦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選取80例存在產前抑郁、焦慮的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將80例產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給予觀察組產婦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給予對照組產婦則采用常規性的護理措施,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將兩組產婦實施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以及抑郁狀況進行分析與對比。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評分(33.12±10.14)分、SAS評分(45.46±11.8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DS評分(31.01±11.44)分和SAS評分(39.12±12.03)分,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具有抑郁癥的孕婦來說,盡早的對其實施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盡快改善孕婦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能夠大大降低孕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早期護理干預;孕婦;焦慮;抑郁;改善
妊娠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在女性妊娠期間,女性的心理狀況會出現較大的變化與波動。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女性在妊娠初期往往會出現恐懼、焦慮不安、抑郁、身體不適等多種狀況,在這個階段加強對產婦的護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1]。孕婦一旦患有抑郁癥,將會對分娩造成一定的障礙,影響產后的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本次研究選取80例患有焦慮、抑郁等癥狀的孕婦,對部分產婦實施早期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效的改善了產婦焦慮抑郁等狀況。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選取吉林市婦產醫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80例患有抑郁癥的孕婦,所有孕婦均符合抑郁癥的相關診斷標準。隨即將所有產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產婦平均年齡(26.1±2.3)歲,大專及以上學歷為15例,大專以下學歷為35例,對照組產婦平均年齡(26.5±2.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18例,大專以下學歷為32例。所有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在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聯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在實施心理干預之前,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特點,利用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分析產婦的病情,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方案。主要包括:(1)抑郁癥相關知識宣教。護理人員應將與抑郁癥相關的基本常識、注意事項、用藥規范以及用藥禁忌等耐心的告知產婦以及家屬,使產婦及家屬能夠清晰地了解抑郁癥的相關狀況[2]。(2)講解有關的妊娠過程。護理人員向產婦講解妊娠過程,告知產婦在妊娠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注意事項,將分娩時將會產生的不適告知產婦,并用溫暖的話語鼓勵產婦,使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并能夠盡快的接受角色的轉變。同時,還要告知產婦在妊娠中飲食方面的營養均衡攝入問題,加強對產婦的關心與體貼[3]。(3)進行放松訓練。向產婦講解妊娠可能會造成的一些影響,并指導產婦進行一些心理及身體上放松的訓練,首先是要為產婦營造一個整潔安靜的環境,播放一些舒緩美妙的音樂,指導產婦隨著音樂來完成一系列的松弛訓練以及呼吸訓練。同時以誘導、傾聽等方式使產婦能夠及時的排解內心的壓抑情緒,鼓勵產婦加強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緩解內心的恐懼與焦慮。(4)對產婦實施家庭關愛。護理人員應加強與產婦家屬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產婦家屬參與到護理過程中來,為孕婦提供系統的家庭支持,使孕婦感受到家庭的關愛,能夠從心理上得到放松與緩解[4]。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性的護理干預,包括產前的檢查,妊娠以及分娩相關知識的介紹,適當的心理疏導等。
1.3 觀察指標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分析對比兩組產婦在進行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以及抑郁變化狀況。分值越高表明產婦的抑郁、焦慮程度越高,分值越小,表明產婦精神狀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前,其SDS評分以及SAS評分分別為(48.05±11.21)分、(44.11±12.06)分,對照組產婦實施護理干預前SDS評分以及SAS評分分別為(48.25± 11.34)分、(43.22±13.06)分,兩組產婦在進行護理干預前焦慮及抑郁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早期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后,SDS評分以及SAS評分分別降低為(33.12±10.14)分、(31.01±11.44)分,與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實施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性護理后的SDS評分以及SAS評分(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狀況比較(x±s,分)
抑郁癥是精神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處于妊娠時期的女性由于受到社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從而容易產生恐懼、焦慮不安、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5]。在妊娠前三個月,若產婦患有嚴重的抑郁癥且病情發作,將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者低體重兒等狀況,尤其是一些有孕期并發癥與合并癥及年齡較大的孕婦,在妊娠過程中,由于非常擔心胎兒分娩是否順利、胎兒有無畸形與是否成活等,從而增加了心理壓力,出現了焦慮抑郁情緒[6];因此對于在妊娠早期的抑郁癥產婦來說,應盡早的對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從根本上排除產婦的各種心理壓力,減輕產婦焦慮、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的發生。
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主要是指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個人的具體狀況實施的一種心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及護理知識,還需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況以及其他情況等,制定一個合理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案[7-8]。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增加孕婦的妊娠知識,提高自信心,緩解焦慮抑郁狀態;同時結合相應的放松訓練,改善孕產婦的緊張心理,主動與孕婦進行交流溝通,將妊娠的基本流程告知孕婦,使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并囑咐孕婦注意身心愉悅,為新生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產婦采用的是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了對患者抑郁癥相關知識的宣教、向患者講述相關的妊娠過程、對患者進行合理的放松訓練、對患者實施全面的關心及家庭關愛等。通過這些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產婦的焦慮、抑郁狀況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其SDS評分以及SAS評分由實施前的(48.05±11.21)分、(44.11±12.06)分降低到了實施后的(33.12±10.14)分、(31.01±11.44)分,與對照組產婦實施后的(45.46±11.85)分、(39.12±12.03)分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抑郁癥的產婦來說,及時的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緩解產婦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確保母嬰的生命健康。
[1]劉靜,陳愛民.護理干預對產褥期抑郁癥患者抑郁及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4):90-91.
[2]胡海英.產前健康宣教對產后抑郁癥的干預作用[J].浙江實用醫學,2015,20(1):61-62.
[3]李培芬,馬曉燕.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改善首發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4,32(24):623-624.
[4]張娜,高永梅,褚艷,等.孕期焦慮抑郁對早產及產后抑郁癥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612-615.
[5]毛益波.護理干預對孕婦孕期及產后抑郁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5):11-12.
[6]丁武華,陳麗萍,譚華蒂.延伸式護理干預改善產褥期婦女抑郁焦慮情緒的效果評價[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5,7 (9):42-45.
[7]何汝冰,姚鳳媚,羅淑貞,等.循證護理對高危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干預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33-34.
[8]徐國珍,黃鶴,涂艷.晚期妊娠婦女焦慮抑郁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3):68-6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