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蔚
摘 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干部教育培訓逐漸步入“互聯網+”時代,基層黨校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如何快速跟上“互聯網+”的浪潮,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成為了當代黨校培訓工作的重點。本文以“互聯網+”為視角,對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創新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幾點具體研究。
關鍵詞:基層黨校;“互聯網+”;干部教育;創新發展
十八屆六中全會以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賦予了黨校神圣的使命,當前,“互聯網+”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此戰略一經提出,強化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新形勢下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化與集成優勢,建立一個數字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教學環境,以此提升干部教育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這就成為了當代基層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實訓創新發展的重點。
一、“互聯網+”干部教育培訓的必要性
過去黨員干部培訓受技術條件和各種規章制度的束縛,干部教育培訓存在種種弊端:比如培訓理念守舊、培訓平臺狹窄、培訓方式落后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干部培訓,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應以各類干部的特點和需求為導向:
(1)創新培訓理念,科學確定培訓規劃和計劃,增強教育培訓的前瞻性;
(2)堅持培訓方式創新,進一步增強實效性;
(3)建立健全干部培訓長效機制,激勵干部學習的主動性;
(4)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提高培訓的時效性、保障性。
當今,“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不僅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捷度,更在于它背后的觀念變革,可能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在這樣一場“可預見”的變革中,對“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分析運用,本質上是一種為自己贏得主動的思維方式。
二、“互聯網+”干部教育培訓創新模式研究
1.轉變和深化教育培訓、實訓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不管什么行業都要從互聯網的角度進行行業未來的走向思考,黨校教育培訓也是如此;面對“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基層黨校領導者應該從理念上徹底改變培訓對策和計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要懂得用危機意識推動教育培訓、實訓理念的創新,要將培養高素質的黨員干部作為教育理念,提升服務意識,將學員體驗即實訓作為教育重點,要用數據說話,提高教育培訓的服務意識和水平,教育培訓要更具針對性、科學性、時效性以及創新性。
2.拓展和構建一體化培訓、實訓平臺
(1)在“互聯網+”背景下,要為互聯網環境創建提供優越的環境,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并建立一體化培訓、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等,為學員創建生動教學情境、虛擬情境,為學員帶來圖像、聲音以及視覺、觸覺等綜合感知環境,使學員能夠充分感受到知識的內涵和用途,如同身臨其中,記憶會更加深刻。
(2)充分借助仿真技術與地理信息數據等,構建出與精準扶貧現場以及紅色革命歷史現場相同的場景,讓黨校教員與學員一起帶著課題到實訓基地拓展教育教學空間,為黨校干部教育培養提供多維度的教學內容及實訓基地。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教育培訓,要比現階段的現場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更加理想。這是因為先進的技術極大的滿足了來自不同崗位不同層次學員的學習需求,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教學對策。
3.改革和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方法
(1)常態性:根據組織部門及相關部門要求對相關領導干部進行業務培訓、崗前培訓等,常年開班。
(2)時效性:為適應當前形勢要求對領導干部進行及時增加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及重要會議精神解讀等相關課程。
(3)互動性:增加在線學習系統可提供學員與教授、學員與學員間的實時交流及離線問答,特別是學員聽課過程中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回復。
(4)高端性:在線學習系統所提供課程的主講人均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貴州省委黨校、以及國內知名學者專家等。
(5)實用性:推出由基層黨校教師主講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精品課,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各地生動實踐和探索的案例教學特色精品課。
4.實現教育資源深度整合與分享
傳統黨校干部培訓中,教學工作基本上都是“單打獨斗”,教學資源共享困難,黨校上下級,同級黨校之間的交流很少,交流途徑也不夠便捷,消耗的財力、人力以及教育資源嚴重。“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落實,推動了優勢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各級黨校的優質資源能夠相互補充,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學員可以在網絡上,免費觀看和下載各黨校的特色課程,比如精品課、微黨課等,提高“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實用性,并能夠進一步拓展受眾廣度,最大限度提升黨員干部培訓的社會效益。
5.大數據追蹤分析教育培訓效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極大沖擊,也推動了傳統教育培訓效果的監督測評完善與創新,屏蔽了傳統測評的弊端,并能夠用數據說話,監理干部教育培訓數據庫,實現對每一個學員的學習數據,比如聽課時間、聽課方式以及課堂筆記等,都可以通過電子檔案數據分析,對學員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通過進行大數據的分析,除了能夠全面了解學員在黨校學習的效果,還能夠實現對學習效果反饋的掌握,提升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由于不同層面的培訓干部、學員,他們學習過程中需求之間存在差異、接受能力的難易程度也不同,但大數據追蹤就能夠幫助教育培訓者對學員之間的個體差異了如指掌,以便為下一階段的培訓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教學內容或教材。
學習完成情況由黨校出具班級培訓基本分析評估報告,包括學員情況、培訓效果、行為與成績分析等,供參訓單位考評學員使用。
三、結束語
總之,在基層黨校干部培養教育過程中,“互聯網+”必須上升為戰略高度,快速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促進傳統教育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融合,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的共享,拓寬教育教學平臺,深化培訓內容,積極進取,超前開拓,充分發揮黨校教育培訓的作用,為國家培養更多、顏值更高的黨員干部。
參考文獻:
[1]謝一帆,寧金,韋武智.“互聯網+”視域下深化黨校教學改革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6(06).
[2]王建軍,王官旺.利用“互聯網+”創新中西部科技干部培訓模式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