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
摘 要:英語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其中的寫作和閱讀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二者不但不相互對立,反而是相輔相成。實踐表明,將英語中的閱讀與寫作進行一體化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但是,對初中生進行英語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依舊在面臨著一些阻礙,需要我們進行研究和改善。
關鍵詞:實現;初中英語;“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
初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一般來說,寫作能力較強的人閱讀能力更具優勢,愛好閱讀的人通常也相對擅長寫作。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對于初中生學習英語來說,閱讀是促進寫作能力的方式,寫作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式,采用“閱讀寫作一體化”的英語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提升初中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1初中英語“閱讀寫作一體化”的現狀和意義
在新課標中,對初中生的英語寫作水平的要求是,初中生能夠根據主題和提示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思維拓展,然后以自身對生活的認知為基礎,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英語寫作。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英語的基礎就是培養英語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1.1“閱讀寫作一體化”的現狀
就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初中英語教師普遍更加的注重對學生進行詞匯、語法、句型等內容的教學,但是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之下培養出的學生,對教材整體的內容缺乏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只能掌握其中較為淺顯的知識,無法領會其中真正的內涵,更是嚴重的缺少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雖然當前的教學處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但是依舊有很多初中英語教師沒有能夠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閱讀寫作一體化”的重要性,將閱讀和寫作二者進行分別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常常避免不了忽視閱讀或寫作其中之一,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不夠均衡。
1.2“閱讀寫作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實際上,教師單獨重視英語寫作或是單獨重視英語閱讀都是錯誤的,因為廣泛的閱讀能夠為學生進行寫作提供更加豐富的詞匯和素材,對學生的寫作基礎進行了良好的鞏固,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了更加靈活的思維模式,并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學生進行寫作的訓練,可以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清晰的思路和更加精準的信息選擇和輸出,同樣為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提高初中英語“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方法和策略
2.1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
眾多的教育學家和語言學家經過實踐研究認為,語言上的閱讀和寫作是既獨立又相互依賴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堅持“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是語言教學的理論實踐基礎,能夠有效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所以,想要解決初中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方面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加先進的教學理論方法,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安排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定位。
2.2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在教師的培訓方面,學校的領導人應該負起責任,積極強化對教師的培訓,使初中英語教師的英語水平和文學素養切實的更加有所提高,所以,想要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相關的領導部門必須強化初中英語教師的學習,并引導教師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心理,以盡快的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寫作一體化”的進程,盡快的提高學生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2.3教師在課堂上的實踐
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緊密相連的,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對這一點給予重視,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使英語閱讀教學和英語寫作教學之間相互滲透和促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詞匯、句型、語法的使用能力,對于學生的英語閱讀與寫作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敏感程度更應該重視,因為這兩種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閱讀效率和寫作的邏輯性。
2.4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性
寫作是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而學生語言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閱讀。基于此,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和心理,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英語寫作能力的同步性,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全面提高。
3結束語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采用“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都得到提升,還能夠使教學方式更加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所以,初中英語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的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改善初中英語的教學現狀,采用“閱讀寫作一體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雯秋.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讀寫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30(5):58-62.
[2]張智宏.英語專業文學課程“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159-162.
[3]婁繼梅.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6):122-123.
[4]陳穎卓.通往閱讀與寫作的成功之路——泛讀類新教材《全新英語讀寫一體化教程·閱讀與寫作》述評[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5(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