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摘 要:化學微粒觀是中學化學學習的核心觀念之一,微粒觀的教學是幫助學生是從微觀粒子的視角對物質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本質的深層次理解。本文主要對初中生微粒觀水平現狀進行分析,闡述培養初中生微粒觀的重要性,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建議。
關鍵詞:化學;微粒觀;教學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生對物質的微觀認識遠不及宏觀,而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中,有碳的同素異形體等13處涉及微粒觀的教學內容,要求面臨中考的初三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在了解學生實際狀況后若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微觀內容宏觀化,不僅能幫助學生完整的認識和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微粒觀觀念。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是至關重要的。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的重要性
1.中學化學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我國對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呈上漲趨勢。為了體現國家對課程的要求及規范,為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新課標。其中明確指出它和相應的教材中關于化學微粒觀的教學內容幾乎貫通中學化學教學的課程內容始終。
2.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保障
學好化學這門課程要做到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微粒認識水平上去理解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還可以形成不同層次的思考方式,最終可以通過宏微相結合的視角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初中生化學微粒觀情況的現狀調查
物質微粒觀屬于學習者學習化學的內隱素養[1]。我們只能通過了解初中生對于物質微觀認識水平來間接測評初中生物質微粒觀水平。本次調查以鞍山市第二中學為實驗對象。調查對象包括18個班,共646名學生。本次研究發放調查問卷646份,有效問卷646份。
通過對問卷結果分析,學生整體對記憶型的知識掌握較好,對于應用型知識理解的不全面、不夠深刻。基于學生目前所處的水平提出相應的三條培養策略,旨在提高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為以后高中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的策略
1.運用比較理解法促進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
初中化學的學習是建立在分子、原子、離子等微粒基礎之上的,靠學生想象或教授學生創造性想象力非常困難,但可以通過比較理解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所謂比較理解法,就是通過對比記憶,將學生已有的知識從頭腦中提取出來,與新事物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感性認識,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如,學生可以在質量守恒定律的基礎上清楚的理解守恒的實質其實是參與反應的那部分微粒與后來生成的那部分微粒相等,反應前后質量才不變。不僅加深了對定律概念的認識,也清楚地理解了守恒的實質。
2.運用多種手段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來加深對微粒觀的理解
(1)利用直觀性實驗加深學生對物質微粒觀的理解。要想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微粒觀,就要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直觀性實驗可以充分做到這一點,在借助于直觀性實驗時,老師可以直接演示實驗,也可以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進行自己驗證。
(2)通過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微粒觀建構。學生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初中生思維發展不成熟,需要通過生活給予的經驗進行抽象知識的學習[2]。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創設出既有與同學們日常生活相接近、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情景,還可以增加化學史類的情景,除了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微粒觀觀念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思考更為本質的東西。
(3)通過多媒體、PPT等現代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微粒觀。要想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微粒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化學微粒一些結構的掌握需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通過PPT可以還原分子、原子等微粒結構,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微粒觀的理解。
(4)設置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形成微粒觀觀念。問題能幫助學生思考,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們可以選擇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初中生有著寧愿在腦袋想也不愿意動筆的心理,所以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幫助學生在化學學科上進行微粒觀的培養。
3.通過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微粒觀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探究的形式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獲得提升能力的實踐活動。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張白紙,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認知,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更新了原有的認知,從而縮小與微粒觀之間的差距,培養學生的微粒觀。
參考文獻:
[1]李玲.基于觀念建構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設計研究[J].科學文匯,2011(2):6.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