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起并引發熱烈討論的“返鄉書寫”,是指在城市里的“農二代”利用假期等契機返回自己的家鄉,以“非虛構”的形式(如散文、筆記、日記等)對鄉村現狀進行觀察思考,并通過各類傳媒手段而引起一定關注的寫作實踐,更是一種包括鄉村建設實踐者和草根民眾等各種書寫在內的實踐。通常在媒體渲染的悲情邏輯和刻板定見主導之下,大眾常將這種寫作當作以“春節”為時間節點的個體情緒表達,事實上除了“故鄉問題”和“情懷表達”之外,更反映出城鄉困境的癥候。“返鄉書寫”源自“鄉衰”,首先其作者多為在城市工作的“農二代”,作品中包含著敘述者自身的現實體驗,區別于堅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或高高在上的意識形態批評;其次,“返鄉書寫”的作者們通過個人的故事和情感,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時常被主流視野忽視的社會面相。因此,學者潘家恩認為,“返鄉書寫”呈現的內容實際是一種“城鄉”困境。一方面是現代城市形態本身的困境使都市人對鄉村產生強烈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已成為普通狀態,反映出一個共通的現實:即使個體及“小家”(核心家庭)的命運因為主人公的“奮斗”與“進城”而改變,仍留在土地上的“大家”(傳統家庭)和村莊共同體卻依然困頓。關于“返鄉書寫”的討論,在當今社會還需釋放出更多可能性,其中一條途徑就是通過“返鄉”和“書寫”的互動,為現實的實踐提供思想資源與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