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秦衛
“一生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上世紀末,哈佛大學研究者圍繞此題隨機對1萬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00%的人首選“事業能有所建樹”。
對于成功,誰不心向往之?人們總是渴望實現個人價值,找到人生意義。正因如此,現實中一些“成功學”寶典常能躋身暢銷書榜單,微信朋友圈里也不乏屢屢刷屏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任何一門學科,如果能夠用數學來描述,那么它才能說是科學的。”不禁想到:成功,是否能用數字來描述呢?
能!不妨來看看以下三個算式。
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僅為1%,反復嘗試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多少?按照概率論公式計算,結果是63%。一件成功率微乎其微的事嘗試100次,其成功一次的概率竟飆升至63%,這啟示我們,“哪有什么奇跡,不過是永不放棄”。諾貝爾研制炸藥,經歷了數千次失敗;愛迪生發明電燈,驗證了上萬次不成功。萊特兄弟發明飛機,貝爾發明電話,袁隆平培育高產雜交稻,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他們無一不是一次次戰勝失敗的痛苦,最終找尋到勝利的光亮。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一旦認準了目標便百折不回地實干,這種人,想不成功都難。
假如你現在的能力是“1”,以后每天在“1”的基礎上多努力1%,堅持一年,“1”就變成了1.01的365次方,約等于37.7834。倘若每天懈怠1%,一年之后,“1”就縮水為0.99的365次方,約等于0.0255。101%與99%的差距僅為2%,但一年時間后結果卻堪稱天壤之別。這有力印證了一句名言,“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繼續;最慢的腳步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趙忠賢“堅持每天多工作一會兒”,終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何祥美“逼著自己每天比別人多練幾分鐘”,終成享譽全軍的三棲精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在量變中擁抱質變。否則,即便有再高的天分、再優越的環境,也難免“泯然眾人矣”。
假如一個人分管的工作,質量能達到90%的標準已很不錯,但如若有5道程序,最終標準會是多少?90%的5次方約等于59%,竟然連“及格線”也達不到,更不必說再多一些90%相乘了。成功需要100%的努力,失敗卻只需1%的破綻。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行進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任何湊合的思想都要不得。有“質”者事竟成。專注敬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才能抵達“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的境界。
愛因斯坦認為“成功=勤奮+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稻盛和夫覺得“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富蘭克林篤信“成功=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從表面上看,成功可以用公式“算”出來,但本質上,成功是“干”出來的。解碼成功,這些加減乘除帶給我們的啟示,值得品味。
(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