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王麗慧
摘 要:不動產登記作為《物權法》的主要制度,主要是指利害關系人進行相關申請后,通過國家相關部門對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情況進行詳細記載,并將其納入不動產的登記簿內,屬于物權的重要公示手段。目前,在進行不動產登記時,需要嚴格按照《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進行,確保整個登記過程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土地不動產的登記范圍和內容。
關鍵詞:土地;不動產登記;范圍;內容
在進行土地的不動產登記時,為了確保其登記信息更加嚴謹,需要對其登記信息進行具體明確,即權利邊界、權利主體和權利內容,基于不同形式的不動產條例,其內容與范圍的設定,屬于當前重要研究課題,只有保證其登記范圍、內容得到進一步明確,才能更好維護財產權利,使權利人的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以不同變動形式為基礎進行登記解析
以法學理論角度來講,土地不動產的登記內容也可以稱作“土地不動產登記的適用”,其主要包括:登記權利主體與客體、產權和法律關系。在實際情況中,不同的物權變動方式,其登記范圍、內容大致相同。
1.未經登記下物權變動
在進行未經登記下物權變動的登記時,其登記并非屬于權利產生、變動關鍵條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基于此,在進行權利的變動時,僅需在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即權利變動后產生的相關法律后果。而是否需要進行土地不動產登記,主要取決于雙方當事人意愿。由于該項登記不具有公信力。因此,產權者無法依據不動產登記實現抗辯。
2.登記生效主義與折衷主義
在此變動形式下,對于土地不動產所產生的變動,具體是指:在登記機關,當事人進行其具體登記和辦理后,使其權利變動具備法律效力。在此項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其登記范圍與內容為土地權利,在與其相對應的,登記機關進行登記申請具體審查時,其工作責任也會相對較重,通常需要針對當事人等申請信息給予實質審查。
二、土地不動產登記范圍及內容
1.權利主體
在《物權法》的具體制度中,第一條內容規定為“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同時還應在相關其他條款內,還會對權利人具體概念進行應用,但是,并未對“權利人”類型給予詳細明確,究其原因為:我國物權進行“權利人”的類型劃分時,其類型過于復雜,無法在立法的基礎上,對列舉方式進行明確,從而導致物權主體(權利人)未進行具體定義;《物權法》除了會對各種物權進行相應調整,還和物權、其變動存在法律關系。因此,按照《物權法》具體規定,有助于進行相關物權登記制度制定,尤其是在土地不動產登記中,可以更好明確其物權主體。根據此原理得出,土地不動產登記時,其權利主體的登記主要包括:所有權人與使用權人、占有人等。從權利主體的性質方面分析,其還包括:法人與公民個人、國家和集體,而對于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而言,農戶屬于物權主體。
2.標的物
在土地不動產登記中,其標的物主要是指:土地和附著物。對土地進行明確時,其主要依據立法規定,具體包括:土地及其相關附著物,即建筑物。而在我國土地的定義中,不僅包括城市土地和農村土地,而且還包括耕地、建設用地、林地與草原等。在此基礎上,我國土地登記相關制度,主要是以多頭登記為主,而對林地或草原所有權、使用權等進行登記時,則應該根據《森林法》和《草原法》等制度進行辦理;土地和建筑物進行登記時,同樣需要按照各部門法與相關規定進行,例如:在《擔保法》中,第九十二條規定為:“本法所稱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由此得出,在進行土地登記時,需要包括土地以及地上附著物和建筑物登記,即應該將房產和地上相關附著物等登記內容科學納入登記范圍。
3.土地權利
將土地登記作為不動產登記的基礎制度,應先對其權利登記內容進行明確,在民法方面將其稱作“登記能力”,具體是指:具有土地不動產登記權利的即為財產權利,其土地權利所具備的登記能力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權;在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所設立的相關土地物權,即地上權與抵押權、役權以及住宅所有權等;未滿足登記能力權利與法律關系,如未被承認物權和債權性權利等。在《物權法》具體實施前期,我國進行土地不動產的登記時,其登記能力主要由《土地管理法》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得以制定。當《物權法》(2007年頒布)實施后,以及對土地權利進行具體明確,即國家土地所有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等。
4.法律關系
按照《物權法》相關規定,可能會對土地物權造成變動的相關法律關系,主要表現為:法律行為與非法律行為。其中依據法律行為造成的物權變動具體是指:在法律行為的基礎上,其物權出現的設立和變更,轉移以及消滅,在《物權法》中,第九條規定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物權變動選擇登記生效主義模式。而非法律行為造成的物權變動是指:由于遺贈與強制執行等行為造成的權利變動情況,法律在對此種物權變動,一般會對其進行特別規定,并未將登記作為生效要件,則是以法律事實為基準,會隨之出現物權取得、變動情況。然而,由于非法律行為造成的物權變動情況,在對其進行具體登記時,其當事人不具備物權處分權利,需要對其給予重點注意。
三、結語
在進行土地不動產登記時,當事人應依據法學的角度,對未經登記下物權變動、登記生效主義與折衷主義進行分析,結合權利主體與標的物、土地權利與法律關系的差異,在不抵抗第三善意人的前提下,完成登記工作。同時政府部門應在此基礎上,對其登記內容與范圍實施細化,使其土地不動產登記具有較強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任慶恩.土地不動產登記范圍與內容探析[J].中國土地,2014(10):36-38.
[2]湯以勝,黃興,胡旭嫣.基于不動產登記架構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數據庫規范設計[J].吉林農業,2016(10):122-123.
[3]周秀芳.淺談《物權法》對土地登記制度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3(28):81-82.
[4]萬孝紅.集體土地上不動產登記有關問題的思考[J].中國房地產:綜合版,2015(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