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妍
摘 要:農業技術的推廣目的在于建設新型農業,提升我國農業發展速度。現階段劍閣縣在農技推廣體系方面仍存在部分不足之處,表現為經費、思想以及農民接受程。三方面。本文通過對現有問題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推廣體系的優化策略,希望能夠為劍閣縣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不斷完善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技推廣;問題;優化策略
農技推廣機構指的是為農民提供水利、機械、林業、漁業、畜牧業、種植業等具有實用性技術以及相關新科研成果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國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起到促進作用。在具體工作內容方面,除了展開技術咨詢以及相關培訓外,還應推廣、示范并引進新技術,讓農村經濟及農業發展得到切實提升,并提升廣大農民的技術能力及農業素質。本文以劍閣縣農技推廣體系為主線,研究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
一、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1.人才問題。目前基層農技體系受機構編制等制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有效的進入渠道,人員年齡結構普遍老齡化,年輕人不足,受歷史影響,一些不懂農業技術的人員被充塞進農技推廣隊伍,普遍缺乏專業技術服務能力。由于農村地區在各方面條件配備上呈現出滯后狀態,部分農技站的工作人員薪酬水平及福利待遇偏低,導致其在推廣工作中無法全身心投入。同時,受到進城務工風潮的影響,部分推廣工作者無法安心于農村基礎性工作崗位,農技推廣隊伍人員流動性較大。隨著農業相關技術的不斷進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專業人員展開技術推廣,復合型人才儲備不足問題逐漸顯露。
2.激勵問題。根據劍閣縣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狀況而言,現有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干得好干得不好,待遇沒有差別。部分站點存在缺乏開拓精神、思想較為陳舊的現象,無法將經營理念及技術扶持充分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狀況加以實施。同時,部分農技站的工作人員知識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在新時期下創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無法得到相關技術體系的支撐。
3.契合問題。現階段劍閣縣農民在經營方式上仍處于分散型狀態,在較小的種植規模下無法大規模提升生產效益。同時,由于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為婦女與老人,對農業技術重視程度不足,多依照經驗完成農業工作,也不愿投入相關資金及精力參與到技術培訓之中,導致推廣工作受到阻礙。對于一些種地大戶或開設了家庭農場的農民而言,農技推廣并不符合其實際需求,因此參與性不足。面對農業產業多元化調整格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與農業產業發展之間沒有有效的責任,利益聯結機制,因此服務內容不能有效契合。
二、農技推廣體系的優化策略
1.強化資金扶持。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社會上對農業的觀念認知以及農業的發展狀況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導致農業生產效益偏低,影響到農業從業者在技術方面資金及精力的投入。政府部門應強調農技推廣工作的基層化,強調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通過不同方式在縣中展開技術培訓以及座談會等活動,讓農業種植者真正認識到新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質量提升以及產量提升。
2.優化站點建設。農技推廣體系離不開各個站點的建設。在站點中應含有相關專業性設備以及技術人員,在人才儲備上不斷充實。在硬件設施方面,應包含新技術所涉及到的各項設施,讓農民真正了解新技術所使用到的機械設備類型以及操作方式,從而愿意在農業工作中加以嘗試。人員方面,則應強調復合型人才的聘用,讓每位來到農技推廣站的農民均能夠受到專業性的教育,真正了解新技術、新品種所帶來的收益改善。
3.提升福利待遇。農技推廣機構并非福利機構,在各工作人員的薪資水平及福利待遇上應加以重視,盡可能保留專業性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嚴重造成推廣工作效率偏低。具體而言,首先劍閣縣政府應強調保障制度,確保每位農機推廣人員在績效工資、崗位津貼、公積金、醫療保險等方面符合國家規定。同時,應將推廣經費、科研經費、辦公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讓推廣工作不會由于資金不足而受阻,無后顧之憂。另外,對于專業性較強或學歷較高的農技推廣人員,應考慮到福利待遇的提升,通過職稱評定、崗位提升等方式完成人才的留用。
4.明確職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主要承擔著農業技術的推廣、示范、試驗、創新以及引進任務,培訓農民示范戶以及技術骨干,對各農民在此方面的疑問展開咨詢解答。鄉鎮農技站應發揮自身職能,將業務、財產、事件三方面的權利統一管理,由鄉鎮政府統一引導,改變傳統經費、人員、組織形式分管不當局面。農技站應明確自身職能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理念,接受農業資質質量檢查以及植物檢疫工作,合理預報及監測農業情況。
5.延伸服務鏈。在戰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以及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必須以農業產業發展為目標,根據農民切實需求以及特色農業的建設不斷在服務領域上有所拓寬,在推廣手段上加以改進,將農技站服務鏈不斷延長,涉及到農業技術的引進、使用以及善后工作。具體而言,首先應有機結合技術承包有償服務以及無償服務,通過農民切實需求,令其在自主意愿下選擇所接受的農技培訓內容,讓農民認識到技術指導經濟責任以及自然風險,在思想意識上更為重視。其次,應根據農民意愿達到風險共同承擔、利益平均分配狀態,對于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機械操作和技術操作全程承包,解決農民在引進新技術時的后顧之憂。最后,應強調在新技術應用后對農戶的回訪調查,了解其在自身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建議與意見、各機械設備的具體應用效果、新產品和新品種的實際種植狀況等。只有將服務鏈不斷延伸,農民才可真正了解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目標,從而信任政府并接受農技推廣內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劍閣縣開展農技推廣必須在體系上不斷完善,針對現階段經費不足、思想滯后、接受程度較,三方面問題,有針對性的在體系制定上加以改進并強化資金的扶持以及人員的優化,通過農技推廣服務鏈的延伸提升農民接受程度,真正實現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巧稚,李仁科.對鞏固盱眙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成果的幾點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5,v.3;No.26 02:29-32.
[2]田春英.新形勢下加快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對策的研究[J].基層農技推廣,2014,v.2;No.15 03:12-14.
[3]張文明,鐘平英,劉飛翔.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業科技推廣績效評價體系設計—以武平縣17個鄉鎮農技機構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v.8;No.40 02:14-20+31.
[4]牟錦毅.貫徹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 進一步加強鄉鎮或區域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3,No.190 03:10-11.
[5]張新芝,平先良,陳斐.關于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的思考——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v.12;No.47 03: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