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摘要】 目的 對兒童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年齡特點、臨床表現、感染途徑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80例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 分析其年齡特點、臨床表現、感染途徑, 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實驗組采用抗菌藥物合并升中性粒細胞藥物治療, 對照組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80例病例中, <1歲占63.8%;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 占98.8%;感染途徑主要為上呼吸道感染, 占60.0%;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童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主要發生于嬰幼兒, 可由多種途徑感染, 最常見感染途徑為上呼吸道感染, 且運用抗菌藥物合并升中性粒細胞藥物治療的效果明顯高于單純使用抗菌藥物的治療, 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感染;中性粒細胞減少;嬰幼兒;臨床特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41
中性粒細胞由骨髓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 是機體最重要的防御細胞,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殺傷細菌, 包括粘附、趨化、吞噬和釋放作用四個方面, 在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1-3]。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減少而出現的一組綜合征[4, 5]。本研究對80例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的年齡特點、臨床表現、感染途徑及病程特點進行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診斷標準[1]的絕對值(ANC)隨年齡而異:足月新生兒<8.0×109/L;早產兒<6.0×109/L ;生后1~2個月<2.5×109/L;2個月~1歲<1.0×109/L;1歲至成人<1.5×109/L。且患兒均無先天性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惡性腫瘤的中性粒細胞減少。80例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0例。
1. 2 方法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患兒, 空腹抽取末梢血2 ml, 置于無菌試管中, 離心后, 利用全血細胞自動分析儀測定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實驗組采用抗菌藥物合并升中性粒細胞藥物治療, 對照組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 經過1周后,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 治療2~3 d內, 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恢復到正常水平, 無后遺癥。有效:治療3~5 d后, 臨床體征基本恢復,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恢復到正常范圍。無效:治療1周后,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沒有恢復到正常范圍, 臨床癥狀沒有改變或更加嚴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年齡及性別分布 80例患兒當中, <1歲51例, 占63.8%, 1~3歲18例, 占22.5%, 3~6歲6例, 占7.5%, 7~12歲5例, 占6.3%。見表1。80例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 發病年齡以嬰幼兒最常見, 占86.3%, 年長兒相對較少。
2. 2 臨床表現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的臨床表現多為非特異性的, 80例病例當中有79例(98.8%)患兒有發熱癥狀, 體溫37.5~40.2℃。咳嗽58例(72.5%), 部分患兒伴有鼻塞、流涕的癥狀, 伴有喘息10例(12.5%);面色蒼白, 疲乏無力有28例(35.0%)。腹瀉患兒有26例(32.5%)。出現皮膚斑丘疹及紅色小丘疹的患兒有14例(17.5%)??谇粷兓純?例(7.5%)。肺部啰音患兒10例(12.5%)。臨床表現中絕大多數患兒出現發熱, 但腹瀉、皮疹患兒也較常見。
2. 3 感染途徑 80例患兒中, 有上呼吸道感染48例(60.0%);腸道感染26例(32.5%), 其他如口腔感染、肺部感染及皮膚感染也都有出現, 且患兒有交叉感染情況。見表2。
2. 4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后, 顯效占47.5%, 有效占42.5%, 無效占10.0%, 總有效率為90.0%, 對照組患兒治療后, 顯效占35.0%, 有效占40.0%, 無效占25.0%, 總有效率為75.0%。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病因復雜, 有遺傳性的, 也有后獲得性, 大多數以后天獲得性為主[6]。獲得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可因感染、藥物、免疫等所致, 尤以感染多見, 感染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病機制有三個方面[7-9]:①病原體抗原依附在中性粒細胞表面, 機體消除病原體的過程中累及中性粒細胞;②暫時性抑制骨髓的中性粒細胞生成和釋放功能, 使其不能釋放到周圍血中;③粒細胞分布異常, 中性粒細胞由循環池向邊緣池的重新分布有關, 循環池中的粒細胞減少, 從而造成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絕對值的減少。
兒童由于免疫機制發育不成熟, 抵御病毒侵襲能力較弱, 住院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攻擊誘發感染, 導致小兒院內感染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0, 11]。院內感染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診斷為感染在前, 中性粒細胞減少在后。兒童常見病毒感染性疾病所伴發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在起病的1~2 d內發生, 持續3~8 d, 而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可持續數周[12-14]。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表現多是非特異性的, 也是相似的, 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腹瀉等癥狀, 發熱常常是首先出現并且是唯一的表現, 體格檢查會發現患兒有肺部羅音、皮膚有紅色斑丘疹等表現。本研究中患兒出現發熱表現的占98.8%。感染主要發生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等, 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本研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占60.0%。本研究表明患兒年齡越小, 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越高, 且患兒年齡越小, 臨床病程也越長, 可能與小兒自身免疫力低下及<3歲小兒外周血中以淋巴細胞占優勢有關。本文80例病例中, <1歲占63.8%;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 小兒院內感染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病有逐年增加趨勢, 中性粒細胞減少又會導致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且細菌感染與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呈正比, 嚴重危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15, 16]。針對院內感染的治療主要采用抗感染治療, 本實驗通過對小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特點的研究, 分析院內感染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原因, 合理使用升中性粒細胞藥物, 為臨床選用藥物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 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785.
[2] 周立萍, 鞠秀麗. 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的常見特點分析. 新醫學, 2011, 42(2):96-99.
[3] Rondinelli PI, Ribeiro KC, De CB. A proposed score for predicting severe infection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chemotherapy-induced febrile neutropenia. 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 2006, 28(10):665-670.
[4] 牛江英. 69例小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治療方法及療效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14):2135-2136.
[5] 成麗琴, 馬國全. 兒童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60例分析. 人民軍醫, 2016(9):958-959.
[6] 楊潤英. 兒童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68例臨床分析.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5, 31(12):59-60.
[7] 王軍鵬, 吳國訪, 趙曉紅. 兒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特點及病程.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4):41-42.
[8] 張松麗. 兒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特點及病程相關性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09, 4(27):59-60.
[9] 王彩麗, 張景榮, 楊瑩. 感染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22例臨床分析.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4, 39(1):111-112.
[10] 張曉云, 劉麗平, 孔令霞. 小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06例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08, 35(17):43-44.
[11] 耿松喬, 馬曉燕, 葉瑩瑩, 等. 嬰幼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168例臨床分析. 中醫學報, 2014(B12):623.
[12] 戴道華, 顏海青, 張翊, 等. 感染相關粒細胞減少癥的病原學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12):45-46.
[13] 薛露, 王玥, 李春懷, 等. 兒童全血細胞減少癥354例臨床分析. 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 2014, 19(1):43-46.
[14] 丁雄, 唐新玉. 兒童全血細胞減少癥病因學探討. 中國醫藥科學, 2011, 1(6):71.
[15] 顧發卉. 全血細胞減少癥513例臨床分析. 吉林大學, 2012.
[16] 吳強. 1月至14歲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94例臨床分析. 汕頭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