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仙仙+張云穎

彰武地處遼寧西北部,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干旱,風沙大,氣候條件差,雨量分布不均,干旱明顯出現在春季,呈草原氣候型,年平均氣溫7.6℃。土壤主要以淋溶褐土、幼年森林棕壤和風沙土、草甸土居多。本地區大面積的人工油松林多為70—80年代營造,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加上樹種單一,使整個森林生態質量較差,松毛蟲大面積發生,近幾年應用毒繩大面積防治松毛蟲取得了較好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蟲的危害,現將松毛蟲發生類型區劃及毒繩防治推廣應用總結如下:
1 區劃依據
松毛蟲發生類型區劃工作,是在充分蟲情調查基礎上,對松毛蟲的發生危害歷史科學分析,結合人們的經營活動,以及自然環境條件,參照《遼寧省地方標準DB21-856-95松毛蟲防治技術》所規定標準進行區劃。
2 松毛蟲發生類型
2.1自控區
自控區的松林主要分布在天然次生林區,以及環境較好的針闊混交林。林下代表性植物種類以虎榛子華北繡線菊、銳齒鼠李、小葉白蠟、迎紅杜鵑、李葉溲疏、松蒿、黃花鐵線蓮為主。林內形成喬、灌、草復層結構,林木組成復雜,多為塊狀混交林,基本上不受人們經濟活動的影響,松林長勢旺盛,蓄葉量較大,耐害能力強,天敵的控制能力較強,基本上未發生過災害。
2.2偶災區
偶災區林下代表性植物種類主要有:花木蘭、苔草、黃花萎陵菜、赤莖大戟(血見愁)、珍珠菜、紫菀、地榆。油松呈塊狀零星分布,采取防治措施后,種群恢復速率較慢,擴散行為受油松分布的制約而表現不明顯,是其較適生的區域。在此區域內,人為干涉次數較少,林相較好。
2.3常災區
常災區油松林下代表性植物種類主要有:興安胡枝子、小葉章、虎尾草、狗尾草、堿草、荊條、百里香(山花椒)、隱子草、鬼針草、畫眉草、芒草。人們的經濟活動十分頻繁。由于油松修枝強度過大,蓄葉量較少,耐害性差,且分布集中連片,食料豐富,易于松毛蟲的增殖繁衍,從而表現出比較快的擴散節奏,是其理想的適生區。在本區內,松毛蟲與其天敵數量比例嚴重失調,生物間相互作用效益不明顯。
3 防治對策
3.1毒繩防治方法
3.1.1制作材料:主劑,20%氰戊菊酯;載體,車用機油、四號紙繩。
3.1.2配方:按照1∶9或1.5∶8.5的比例把氰戊菊酯和機油充分混合后,放入紙繩浸泡2小時,撈出控20分鐘裝入塑料袋中包裝待用。
3.1.3將浸藥毒繩綁在樹干上。
3.2防治效果分析
3.2.1毒繩抗雨水沖刷
抗雨水沖刷能力是測定毒繩毒殺松毛蟲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同一片林中,選擇三塊標準地和一塊對照標準地,每塊標準地選設10株標準樹,并將三塊標準地及對照地內的標準樹綁上毒繩,然后用噴霧器給三塊標準地內的30株標準樹噴水,使水滴自然降落到毒繩上,降水量分別為10mm、30mm、50mm,在綁繩后的5天、10天和15天進行觀察記載死亡數,求出死亡率,見表4.1。
由表4.1可知,經人工模擬降雨后的三塊標準地的平均殺蟲效果為90%,與空白對照的(91%)僅差一個百分點,而且降雨量在10mm以下時對毒繩幾乎無影響。因此說明用毒繩防治松毛蟲在克服雨水沖刷而降低藥效方面已取得了成功。
3.2.2毒繩對天敵的影響
在綁毒繩的地塊里,選設20株標準樹,連續觀察毒繩對天敵(主要是螞蟻、螳螂等)的影響。其觀察方法是:將爬過毒繩的螞蟻放在套籠里,套在松枝上,飼養5天,并同時設10個空白對照套籠,通過觀察對比得知,綁繩樹上的螞蟻在5天內的死亡率為5.5%,而空白對照套籠內的死亡率為4.9%,兩者僅差0.6%。因此說明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殺傷天敵很少。
3.2.3毒繩防治松毛蟲殺蟲效果
應用毒繩防治松毛蟲的適期,選擇在春季松毛蟲上樹前,還是選擇在秋季松毛蟲下樹前,我們于2010年春、秋兩季防治結束后,在四合城林場進行效果調查。從結果來看,春季(3月25日-31日)防治松毛蟲,平均死亡率為91.9%,秋季(10月15日-20日)防治松毛蟲,平均死亡率為64.3%,兩季防治效果相差27.1%。這是由于氣溫反復變化,春季松毛蟲上下樹要往返多次,增加中毒機會;并且冬眠后的松毛蟲必定從地下爬到樹上,至少中毒一次,因而死亡率較高。而秋季由于氣溫驟然下降,有的松毛蟲甚至直接由樹上掉到地面,而無中毒機會。
4 結論
4.1用氰戊菊酯制作的毒繩,具有簡便易行、成本低、用藥少、防效高的特點。
4.2毒繩防治松毛蟲抗風吹雨淋性強,不爭農時,多數勞力可以參加。4.3毒繩防治松毛蟲特別適合高遠山區、缺水的地方使用,省工省時。
4.4用毒繩防治松毛蟲利于發動群眾,可在較短時間內撲滅大面積且發生嚴重的松毛蟲災害,把越冬后的松毛蟲控制在危害之前,減少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4.5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殺傷天敵少,不污染環境,是集諸多優點于一身的技術措施。
(作者單位:123208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