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俊
大棚栽培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病害,一旦發生可導致大幅減產,甚至絕收。該病的癥狀容易與黃瓜霜霉病相混淆,菜農不容易識別,很容易造成不能及時對癥防治。
癥狀識別
黃瓜苗期至成株期均能發病,主要危害黃瓜葉片、葉柄、莖、瓜條等部位,苗期發病時,子葉上形成圓形或半圓形的褐色斑,稍凹陷,后期葉干枯;成株期葉片上初見水漬狀圓形褪綠斑點,稍擴大后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褐色斑點,外繞黃色暈圈。潮濕時病斑背面溢出白色菌膿,干燥時病斑干裂,形成穿孔。在嚴重發生時瓜條也會感染,近地面的葉片或瓜條最先發病并由此向上蔓延,瓜條感病最初表現為水漬狀近圓形淡灰色病斑,后變為淡褐色。潮濕條件下病部也會產生乳白色菌膿;瓜條蒂部受害,嚴重時還可爛到種子上,有臭味,干燥后呈乳白色,并留有裂痕,嚴重時造成瓜條腐爛早落。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其前期癥狀與黃瓜霜霉病極為相似,應認真加以區別。黃瓜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在葉背的多角形病斑會長出絨毛狀紫灰色至紫黑色霉層,葉子上無粘液;若栽植高抗霜霉病品種,病斑呈近橢圓形或近圓形,同時病斑不穿孔(無孔洞)。如果分不清兩種病害的癥狀時,可采摘1-2片病葉,用清水洗凈,放入干凈的塑料袋內,密封后放在溫度適宜處24-48小時,查看葉背病斑處,如出現白色菌膿則為細菌性角斑病,如出現黑色霉層則為霜霉病;有時有的病斑處有白色菌膿,有的有黑色霉層,由表現細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時混合發生。
侵染循環。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是由一種假單孢桿菌屬的細菌引起。病菌在種子上或病殘體的土壤中帶菌越冬,土壤中的細菌靠灌水時飛濺傳播,新產生的細菌靠風雨、農事操作、昆蟲傳播,病菌從傷口、氣孔、水孔等部位侵入寄主,發生危害。當田間空氣濕度達75%以上,氣溫18℃以上時便開始發病,濕度85%-95%,溫度18-25℃時發病最重,流行快;濕度70%以下,溫度18℃以下時,或溫度高于35℃,低于12℃時不易發病。在高溫多雨,地勢低洼處積水,多年連作、肥水管理不嚴,特別是在大棚通風不良使濕度過大,產生的霧氣在葉面上凝結成水膜或霧滴,這時極易發病。大水漫灌或過量澆水以及陰天澆水容易造成高濕環境而引起發病;為追求經濟效益過于密植時,都易引起發病,危害加重。
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土壤墑情等進行選擇最適合當地栽培的抗病性強的品種,表現抗病,優質和高產。
2. 種子消毒。用50℃的溫水浸種20分鐘,然后撈出放在涼水中浸4-6小時,再催芽播種。也可用72%農用鏈霉素3000-4000倍液浸種2小時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種90分鐘,清水沖洗后催芽播種,均可起到對種子的消毒作用。
3. 合理輪作。應將多種蔬菜中幾個主栽品種,在大棚栽培中實行合理輪作,換茬種植,避免同科連作,實行2年以上輪作可大大減少土壤中的病菌量,使角斑病危害較輕。采用無病蟲害育苗及高廂覆膜栽培,以大田育苗最好,保證苗期不帶病,同時在定植時采用高廂覆膜栽培為好。
4. 科學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料,提倡使用微生物肥料和復合肥料,使氮、磷、鉀配比合理,以提高抗病力。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的專用肥料,以增強黃瓜的綜合抗病能力。
5. 注意調溫調濕。實施科學調控,嚴格調節溫濕度,避免葉面產生水膜,這是棚室蔬菜防病的關鍵所在。合理調控的經驗是:及時合理通風,使棚內溫濕度保持在上午相對濕度65%-75%,溫度25-30℃;夜間相對濕度80%-90%,溫度15℃以下。常通過增施磷鉀肥、噴施營養液等措施及時補充養分:一是結合澆水,隨水沖施5%-8%的蔬菜專用肥水溶液;二是葉面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6.物理防治。發病初或病害較為嚴重時,選晴好天氣,上午給黃瓜澆水,中午密閉棚室,將棚溫升至44-46℃,并持續2小時,然后緩慢通風,降溫排濕。5-7天后重復1次,以殺滅病菌和促使病斑“鈣化”。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的有效藥劑有: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殺菌劑800倍液;60%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綠得保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7%銅高尚懸浮劑400倍液,進行噴霧。或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防治。細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時發生時,可用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50%琥銅甲霜可濕性粉劑加水噴霧防治。注意噴霧要均勻,葉片背面也要噴到。當棚室操作造成植株會有大量傷口出現時,為避免病菌侵入,應及時對全田噴藥。
(作者單位:162400黑龍江省泰來縣泰來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