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武
1 貯藏設施處理
在馬鈴薯收獲之前,需要對馬鈴薯貯藏設施做以下工作:
1.1清雜。在馬鈴薯貯藏前一個月要將庫(窖)內雜物、垃圾清理干凈,徹底清掃庫(窖)內衛生環境。
1.2制濕。西北地區比較干燥,在馬鈴薯貯藏前三周時間,用水澆窖,嚴格控制用水量,澆水深度不超過5cm,相對濕度控制在85~93%之間。
1.3通氣。在馬鈴薯入窖前10~15天要將貯藏窖的門、窗、通風孔全部打開,充分通風換氣。
1.4控溫。在馬鈴薯入窖時,通過啟閉窖門和利用晝夜溫度與窖內溫差進行強制通風,將貯藏窖溫度調至適宜貯藏的溫度。
1.5消毒。在馬鈴薯貯前2周左右,將窖內清掃干凈,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藥劑和方法較多,可選擇如下其一:
1.5.1用點燃的硫磺粉(8~12g/m3)進行熏蒸;
1.5.2每立方米用4g高錳酸鉀+6g甲醛進行熏蒸。使用時先將高錳酸鉀置于容器中,然后倒入甲醛溶液,即可產生消毒氣體;
1.5.3用百菌清煙劑、過氧乙酸或二氧化氯進行熏蒸(按藥劑說明使用);
1.5.4種薯可用瑞毒霉、多菌靈、百菌清、殺毒礬、甲霜靈錳鋅均勻噴灑窖壁四周,并用石灰水噴灑地面;
1.5.5用2~4%的福爾馬林50倍液均勻噴灑窖壁四周;
消毒液噴灑要均勻,不留死角,消毒或熏蒸后密封2天,然后打開窖門和通氣孔通風2天以上再貯藏薯塊。
2 馬鈴薯預處理
2.1挑揀與分級
挑揀就是剔除病、爛、傷薯等不合格薯,嚴防病、爛、傷薯混入合格薯中,引起貯藏后腐爛,且導致病害傳播,造成爛窖。若要使貯藏期間薯塊的腐爛減少,入窖前必須仔細挑揀。馬鈴薯貯藏前必須做到“六不要”,即薯塊帶病不要,帶泥不要,有損傷不要,有裂皮不要,發青不要,受凍不要。
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不同用途以及馬鈴薯分級標準要求,對收獲后的馬鈴薯要進行分級處理,分級標準見本章的第二節“質量要求”。一是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經濟效益,二是便于區分、貯藏和運輸。馬鈴薯大小不同,對病害侵染的抵抗力不同,通過分級,把不同級別的馬鈴薯分開貯存,便可減輕病害的傳播。
2.2預貯和預冷
馬鈴薯收獲后,還未充分成熟,薯塊的表皮尚未充分木栓化而增厚,收獲時的創傷尚未完全愈合,新收獲的薯塊、傷薯呼吸強度還非常旺盛,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熱量,多余的水分尚未散失,致使薯塊濕度大、溫度高,如立即入窖貯藏,薯塊散發出的熱量會使薯堆發熱,易發生病害造成爛薯。因此新收獲的馬鈴薯必須進行預貯。
2.2.1預貯目的:一是為了促進薯塊傷口的愈合,加速其木栓層的形成,提高薯塊的耐貯性和抗病菌能力。二是為了迅速除去薯塊表面的田間帶熱和呼吸熱,冷卻到適宜貯藏的低溫狀態。
2.2.2預貯方法:一是窖外預貯。將挑揀合格的馬鈴薯置于陰涼、通風的場所或大棚里堆放貯藏,薯堆不宜太厚,一般在0.5m左右,寬不超過2m,上面應用葦席或草簾遮光。預貯的適宜溫度為10~18℃,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之間,預貯時間一般為5~7天,可根據空氣的干燥程度適當調整預貯時間。夏收馬鈴薯正遇七、八月份高溫,如果沒有恒溫貯藏庫,一般無法達到上述預貯溫度,夏收后可先攤放在避光通風處2~4天,然后再入窖堆放或裝袋貯藏;二是窖內預貯。在通風良好、具有強制通風系統的貯藏設施內,采用袋裝、散貯、箱裝等方法,裝好馬鈴薯后,每天堅持在外界較低氣溫條件下(夜間)進行一定時間的通風,通風時間視貯藏量確定,貯藏量大,通風時間長,設施設計通風量大,通風時間就短。一般通風時間在20~30天。使薯皮充分木栓化,便于馬鈴薯的耐貯,最大限度初去薯垛(堆)多余的水分、散失馬鈴薯呼吸熱、并逐步降低薯塊溫度至適宜溫度。
(作者單位:125300遼寧省建昌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