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桃花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的有差異性教學,力爭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通過這樣的教學研究,力求數學教學“以人為本”、“心中有學生”。從教學目標分層要求,教學內容分層漸進,教學形式分層組織,教學評價分層等方面進行實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差異性教學
1 教學目標分層要求
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教師既要重視教學中的統一標準,突出教學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做到統一性與層次性相結合。一方面根據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分類設計,使全體學生達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上不封頂”的目的,在目標設計時要有彈性,提出的目標要有層次性,以保證不同學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滿足。俗話說“跳一跳,摘桃子”。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而言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這種知識水平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的。
1.1 顯形與隱性目標相結合
教學目標不是教師隨心所欲的編造,不是教學上裝點門面的擺設,也不是課堂教學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準點。是全部教學設計的依據,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其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既然是一種“質量標準”,那么必須是可以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來加以肯定,對于教學目標這個問題,國內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如布盧姆、加涅等的研究都是非常著名的。他們提出了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類。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其中知識技能是顯性的目標,而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隱性的目標。在教學中,如果只有顯性的目標,那學生學到的只能是一組“死”的符號型結論,勢必造成單純的知識傳遞,造成死記硬背和封閉僵化,使教學缺乏生命力。
1.2 短期與長期的目標相結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目標應是短期與長期目標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既要讓學生學好最有價值的數學(基礎性、發展性、現實性的知識),又要重視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短期目標是指本課和本單元的知識、技能的要求,這種知識性目標也是數學教學的最低目標;長期目標是指過程與方法,是指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熱愛科學、勤苦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長期教學目標是通過一節節課中的短期目標來實現的,而每節課的短期目標必須體現長期教學目標。如果僅僅有短期目標,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眼光短淺的。因此,應將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課堂,開放的課堂需要開放的目標,開放的目標需要開放的教師,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應是雙重目標同時實現的課堂。如新課程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一課就是通過創設捐款、購物、乘車、存錢等活動情境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間的坦率,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形成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好品質。
2 教學內容分層漸進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層次性,由淺入深、分層漸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起點,采取因人而異的措施。起點較低的同學教學指導要有所傾斜,設計問題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則;對優生設計的教學問題要靈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難度,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題到變式題再到發展題,還要設計一些機動題,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來取舍。
2.1 分層提問
首先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如果問題過難,“學困生”的思維就跟不上,甚至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問題過易,優生會覺得沒有興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設計問題的原則是確保各類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回答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既定的學習任務轉化成學生易感興趣的具體問題,并設計出一定的問題情景。
2.2 分層練習
練習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基本活動形式。設計有針對性的適合課堂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的練習,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2.1 同一練習,分層要求
把統一層次的課堂練習變為多層要求的訓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自己的訓練目標,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潛能,以期達到“你到達目的地,我也到達目的地”,促使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機會,都有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2.2.2 不同學生,不同的練習
由于教學目標的多層次,在設計練習上也應該是多層次的,這是課堂教學分層的延續,也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環節。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實行“自由選擇”,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首先,應把練習設計成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發展練習。一類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題,及難度稍大的課本和配套《作業本》的習題進行分解或給予具體提示的習題,讓學困生經過努力,盡力完成,讓他們在練習中逐步達到學習目標。一類是根據教學內容中等要求設計的,面向大多數學生設計的練習,供中等生練習,讓他們在練習中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再一類是根據優等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內容設計的要求教育,難度稍大的習題,讓他們在探索中發展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彩霞.淺談小學數學差異性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0):87.
[2]陳潔璇.淺談差異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