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校園一卡通是國內高校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基礎性和前導性工程,當前校園卡建設的發展趨勢是“互聯網+”理念與校園一卡通深度融合。在分析濱州學院校園一卡通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完善管理機制、多元化人才隊伍建設、云數據資源中心建設、一卡通關鍵移動應用開發和引導社會資源進校園等角度闡述了可行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融合路徑。
關鍵詞:校園一卡通;“互聯網+” 校園;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 TP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7800(2017)004017703
0引言 據調查,截至2014年底,約91.06%的國內高校已經建成校園一卡通系統,并普遍實現了校內消費、身份認證和管理功能,基本實現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園”[1]。濱州學院校園卡建設經歷了餐廳就餐卡、后勤一卡通和校園一卡通3個階段:餐廳就餐卡實現了食堂管理工作電算化,后勤一卡通實現了3校區多餐廳就餐卡通用,校園一卡通實現了消費、管理和認證等功能,初步集成了餐廳消費、公寓門禁、會議簽到和圖書借閱等業務。濱州學院校園一卡通經過4年多的運行和使用,正面臨著“互聯網+”時代下設備更新換代、軟件系統升級、系統功能擴展以及管理體制不完善和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因此,研究可行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融合路徑對實現轉型發展期學校建設以航空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戰略目標,促進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1濱州學院校園一卡通存在的問題1.1管理機制割裂,專業人才缺乏 濱州學院校園一卡通由后勤管理處和網絡與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個部門共同管理:用戶充值、補助發放和商戶結算等與財務相關業務歸后勤管理處飲食服務中心管理;系統運行、設備維護和數據維護等不直接涉及財務的業務歸網絡與現代教育中心的一卡通服務中心管理。這種人為的業務 “割裂”和多頭管理因缺乏統一協調,導致部分業務管理和服務存在空白區,系統運行、日常事務處理和規章制度難于落實,不利于一卡通系統的整體運行。一卡通隊伍建設認識不到位,認為信息化隊伍僅僅是信息化部門從事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專業人員,系統維護主要依靠廠商售后服務人員,問題往往不能及時解決。專業人才隊伍規模小,缺少開發人才,不能針對學校的具體需求特點進行個性化二次開發。校園一卡通工作在校內定位比較低,屬于教輔部門,職稱晉升、薪酬激勵制度和評價機制參照實驗系列,對專業人才缺乏吸引力。1.2數據標準缺乏,數據利用率低 校內一卡通相關業務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工作缺乏協同,各業務部門提供的持卡人相關信息如學號、教工號、部門信息、銀行卡號、補助扣款等數據存在不一致、不及時現象。校園一卡通用戶的生活、工作、學習、科研和管理產生大量的餐廳就餐、超市消費、圖書借閱、門禁考勤、儀器利用等對學校管理決策具有重要價值的數據,當前系統缺乏對這些數據的綜合分析利用。1.3業務擴展困難,移動端應用缺乏 校園一卡通系統與第三方業務系統對接困難,例如與多媒體教學系統對接后一直沒實現按教師課程表開啟多媒體機柜功能,沒有與財務系統對接實現自動對賬、結算和小額繳費,沒有與校內直飲水系統對接等。針對轉賬充值、信息查詢、校園卡掛失等常用功能缺乏移動端應用支持。系統建成之初僅僅支持柜臺現金充值和圈存機自助轉帳,充值手段單一,造成充值高峰期排隊現象,效率低、用戶體驗極差。1.4應用封閉,社會化應用拓展不足 目前,校園卡各種應用僅僅局限于校內范圍,沒有集成社會應用,不能在校外實現“出行、就醫、消費”等應用。2“互聯網+”校園一卡通 2.1“互聯網+”校園概念的出現 “互聯網+”校園是“互聯網+”理念與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深度融合的高校信息化發展的新形態、新階段。黃榮懷[2]、蔣東興[3]等認為,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先后經歷了電子校園、校園網、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等階段,并先后提出了智慧校園的定義、技術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葉鎰娟[4]、田麗[5]、汪濤[6]等先后從框架設計、個性化應用和泛卡化應用等角度探索了智慧校園與一卡通的融合路徑。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訂“互聯網+”戰略行動計劃,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7]中對推進“互聯網+教育”作出部署后,國內高校開始探索 “互聯網+”理念與數字校園、智慧校園融合的解決方案。吳旻瑜等[8]從研究“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出發,提出了“互聯網 +”校園概念,標志著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互聯網+”校園階段。2.2“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的內涵 “互聯網+”校園是以學校的日?;顒訛槌霭l點,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新興信息技術為用戶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為目的,構建智能化校園環境的過程,又是在此過程中打造的一個具有 “開放、平等、協作、共享、虛擬實體打通、時空約束打破”等“互聯網+”特點的智能化校園環境本身,是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盎ヂ摼W+”校園一卡通是 “互聯網+”理念指導下新興信息技術與一卡通系統深入融合的復雜信息系統工程,主要目的是實現教師、學生高效的教學、學習、管理、科研和輕松的生活。融合與創新是“互聯網+”校園一卡通建設的重點, “互聯網+”校園一卡通并不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新興信息技術與一卡通系統的簡單相加,而是在 “互聯網+”理念指導下新興信息技術與校園一卡通應用深度融合,堅持用戶驅動和應用驅動,以融合促進創新。3“互聯網+”校園一卡通融合路徑3.1完善管理機制 “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管理機制用于規范和協調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系統快速、持續、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經驗,依托學校的CIO體系,建立包含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分層管理機制[910]。決策層包含信息化領導小組和CIO,負責學校信息化發展戰略下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戰略決策;CIO領導下的信息化辦公室為協調層,負責學?!盎ヂ摼W+”校園一卡通規劃、建設與全校信息化工作組織協調;執行層包含一卡通服務中心、一卡通財務結算中心和各業務部門的一卡通授權點,負責一卡通系統的建設、管理、服務、結算、對賬以及相關業務應用的信息管理。分層的一卡通管理機制,分工明確、分層負責,有助于落實管理制度,消除業務空白,保障一卡通系統的穩定、有序運行。3.2多元化人才隊伍建設 高水平、專業化和穩定的信息化人才隊伍是高校信息化建設成功之本[1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多元化人才隊伍建設對“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的融合質量和融合速度起著決定性作用。打破高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舊觀念,依托“互聯網+”校園一卡通分層管理機制,建立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第三方人員為補充,兼顧學生資源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信息化人才隊伍。專職人員指一卡通服務中心、一卡通結算中心的信息技術人員和財務人員,具有既熟悉信息技術,又熟悉學校業務的特點,負責參與系統建設,日常管理、維護,提供制卡、結算等服務;兼職人員指在校內一卡通業務相關部門設立的兼職一卡通管理員、信息員,具有熟悉本部門業務,但信息技術能力較弱的特點,負責本部門與一卡通相關的信息管理工作,像學生工作處的公寓門禁系統管理員,招生就業處新生數據信息員,圖書館的讀者數據信息員等;第三方人員主要指一卡通企業維保服務人員,具有精通信息技術,但對學校業務理解較弱的特點,負責提供人員駐場服務;學生資源主要指具有參與信息化創新創業意愿的信息工程學院與藝術學院的學生,具有熟悉學生用戶需求、思維活躍、人員流動大的特點,他們參與了一卡通多項移動應用的開發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針對多元化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人才隊伍特點,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學習、對內業務培訓,減少校內一卡通人才隊伍和社會人才之間技術差距,促進個人提升和發展,增強一卡通人才隊伍的積極性。3.3云數據資源中心 “互聯網+”校園一卡通每一個用戶產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數據對學校管理、服務決策都非常有價值?!盎ヂ摼W+”校園一卡通融合過程中要求數據來源必須客觀,數據模型必須合理,統計方法必須高效,數據挖掘必須有深度,數據解讀必須專業。因此,云數據資源中心建設是 “互聯網+”校園一卡通融合的核心任務,是融合創新取得實效的關鍵。云數據資源中心利用數據集成中間件為“互聯網+”校園內各個信息系統建立數據標準,按需實現數據交換,建立一個安全、可靠、穩定、標準、統一的數據倉庫。通過云數據資源中心為“互聯網+”校園一卡通提供更加高效和準確的數據交換,提供實時的數據備份、白名單同步、信息推送等功能。初步建立數據分析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和報表輔助決策系統,對存儲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數據中的規律、模式、規則、趨勢,并將分析結果推送到信息發布系統如短信平臺、微信平臺、掌上校園等系統,用于提升用戶體驗、輔助用戶決策、發現財務漏洞等。3.4一卡通關鍵移動應用開發 校園卡服務大廳、辦公大廳和掌上校園是“互聯網+”校園一卡通關鍵移動應用,是“互聯網+”校園一卡通融合的切入點。校園卡服務大廳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校園一卡通應用建設,線下服務大廳依托學校大學生事務中心為持卡人提供一站式服務,線上平臺以校園一卡通系統為基礎,可以快速簡單將諸如多媒體教室機柜管理、自助洗衣服務、藝考繳費等第三方應用系統接入服務平臺中,為用戶提供線上一站式服務。辦公大廳實現一卡通業務的統一登錄和管理,是為一卡通管理和服務人員提供的網上辦公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掌上校園是“互聯網+”校園“虛擬實體打通、時空約束打破”的校園一卡通移動端應用,用戶下載安裝濱州學院“互聯網+”校園一卡通手機APP,借助互聯網,可以實現校園卡信息查詢、圈存、繳費、掛失、成績查詢、課表查詢、周邊商戶與優惠信息查詢等服務,還可實現服務定制與信息推送。3.5引導社會資源進入校園 據人社部2016年度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9.72億,2017年底社??▽⒒緦崿F全國一卡通,將加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作為市民卡,是智慧城市一卡通建設的發展趨勢[12]。作為濱州市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濱州學院“互聯網+”校園一卡通建設中在教工卡中引入社會保障卡,實現了校外“出行、就醫、消費”等應用,拓寬了應用范圍。4結語 “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的融合是需要全校統一規劃、統一協調和統一推進的長期建設過程,“互聯網+”校園一卡通的融合路徑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下一步將在如何建立一卡通人才隊伍評價和激勵機制,如何通過引入第三方支付實現一卡通系統去卡化應用方面做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2015)[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3]蔣東興,付小龍,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園技術參考模型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6(9):108114.
[4]葉鎰娟,徐鋒,厲曉華,等.基于智慧校園的下一代校園卡系統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5]田麗.智慧校園環境下的校園一卡通建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530535.
[6]汪濤. “互聯網+一卡通”高校一卡通的構思與實踐——以南京醫科大學為例[J].通訊世界,2016(21):230231.
[7]教育部(2016).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 [201606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8]吳旻瑜,劉歡,任友群. “互聯網+ "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4):813.
[9]丁衛澤,吳寒飛.美國高校CIO職業化的探究與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2):2026.
[10]蔣東興,劉臻,沈富可,等. 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呼喚CIO體系[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7):15.
[11]胡欽太.高校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創新與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3):5362.
[12]張媛.高校校園一卡通系統建設概述[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4(1):7880.
(責任編輯: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