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保+趙玉峰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危害小麥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漿的小麥籽粒的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受小麥吸漿蟲危害的麥田,一般可減產10%—30%,嚴重的可達50%,甚至幾乎絕收。近年來,隨著農業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立體農業的發展,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范圍又有回升趨勢,直接威脅著小麥的豐產豐收。
一、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規律
小麥吸漿蟲有麥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兩種。一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破繭,上升到3—10cm土層中開始化蛹,小麥孕穗期前后幼蟲陸續化蛹,4月中下旬小麥“露臉”時成蟲分批羽化出土,成蟲紅色或黃色,體型像蚊子,羽化后的成蟲飛到抽穗而未揚花的麥穗上產卵,卵期3—5d,幼蟲孵化后從穎殼縫隙鉆入麥粒內吸食汁液,造成麥子秕粒,導致減產。幼蟲經過15—20d發育成熟后,便離開麥穗墜入土中,一般6—10cm左右深的表土內最多,幼蟲入土后經3—10d即結圓繭越夏越冬。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受氣候、品種等多種因素影響。如雨水充沛、氣候適宜常會引起吸漿蟲的大發生,尤其是小麥揚花前后雨水多、濕度大,則危害重;小麥芒少,小穗間隙大,穎殼扣合不緊密和揚花期長的品種,有利于吸漿蟲成蟲產卵,危害也重;成蟲盛發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相吻合發生重,兩期錯位則發生輕;土質疏松,團粒結構好,保水力強的有利其發生;粘土地和砂土地不適宜其生活,故發生較輕。
二、小麥吸漿蟲的危害特點
(一)具有隱蔽性,小麥吸漿蟲蟲體小,危害隱蔽,不易發現,且受害植株在外觀上與未受害的植株無明顯差別,田間植株依然挺立,在農民普遍缺乏病蟲知識的情況下,很容易疏于防治,而造成嚴重危害。
(二)防治期短,不宜把握用藥時機。小麥吸漿蟲的卵期只有3—5d,孵化后的幼蟲短時間即可鉆入小麥穎殼危害,其防治的最佳時期僅有5d左右,因此,在準備工作不太充分的條件下,很容易錯過最佳的防治時期。
(三)危害嚴重,產量損失較大。據調查,受害麥田667m2幼蟲量在2.5萬頭時,產量損失率在10%左右;667m2幼蟲量在25—100萬頭時,產量損失率可達40%左右;當667m2幼蟲量在300萬頭時,產量損失率可達70%以上。
三、防治對策
(一)選用抗蟲品種。在小麥吸漿蟲發生區,可選用麥芒長、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齊、穎殼厚、內外穎結合緊密或籽粒表皮組織較厚的品種,以提高小麥的抗性。
(二)綜合運用農業防治措施。一是積極調整作物布局,合理實行輪作倒茬,推廣小麥—大豆、小麥—紅薯、小麥—棉花一體化種植,使吸漿蟲失去寄主;二是麥收后對麥田進行翻耕暴曬,麥播時對土壤進行深耕,破壞吸漿蟲的生存環境;三是加強小麥春季管理,少施氮素化肥。
(三)藥劑防治。根據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危害規律,藥劑防治應抓好三個關鍵時期,即播種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蟲期)的防治,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1.麥播期防治。麥播前結合整地,每667m2用2.5%的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5%的辛硫磷顆粒劑2—3kg,兌細干土10kg均勻撒于地表然后翻耕。也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200—300ml,兌水適量,均勻噴在20kg細土或煤渣上制成毒土,于犁后耙前撒于地表,撒后立即耙平,可有效殺滅土壤中吸漿蟲的幼蟲。
2.蛹期防治。一般年份,小麥孕穗期(挑旗期)正是小麥吸漿蟲大量化蛹時,每667m2可用5%毒死蜱粉劑0.8—1.0kg或2.5% 甲基異柳磷粉劑2kg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200ml,與20—25kg細干土混勻,均勻撒于麥垅地表,可殺死吸漿蟲的蛹和初羽化的成蟲。
3.成蟲期防治。小麥抽穗初期,用手扒開麥垅觀察,可見成蟲1—2頭時,應立即噴藥防治。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50ml/667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667m2,兌水30kg,或用0.2%苦參堿水劑300—400倍液,25%快殺靈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視蟲情輕重,間隔3—5d噴一次,連噴2—3次。噴藥時間應選擇無風或微風晴天的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5點以后。
(作者單位:461700 河南省襄城縣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