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威+楊喆
(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4)
摘 要: 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助困、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工作整體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文探討了高等學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體系構建問題,在闡述精準資助工作體系整體定位基礎上,分析了精準資助工作體系的基本架構,并進一步給出了精準資助工作體系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 精準資助 資助工作 實施建議
高等學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助困、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工作整體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十二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進一步深化了當前形勢下的高等學校大學生資助工作。高校應以精準資助理念為指引,深入思考,廣泛探究,積極建設以對象精準、需求精準、項目精準、效果精準為架構的多層次、立體化的高等學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體系。目前,我國學生資助工作已形成以政策為指導,逐漸深化、日趨細化的階段性發展模式。第一階段,2007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第二階段,2010年審議通過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1];第三階段,提出精準資助理念,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進入“精準”時代。本文在這一背景下探討我國高等學校大學生精準資助體系構建問題,對于指導我國高校有效開展大學生資助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精準資助工作體系整體定位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于精準資助理念的探討仍處于理論研究和調研階段,要將精準資助工作落到實處并有效開展,關鍵在于相關“精準化”工作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對于精準資助工作體系的建設,首先應以國家相關方針、政策為指導,秉承“方向精準”,準確把握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整體方向;其次應注重“對接精準”,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相應制度,量體裁衣,避免“大小”不合適、“款式”不適合;再次,精準資助工作體系的架構應做到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從而完整涵蓋“精準化”要求下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各類要求、各項目標、各個階段,使精準資助理念下的高等學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既全面又細致,既有高度又接地氣,既立足平實又砥礪發展。
二、精準資助工作體系基本架構
(一)以“對象精準”為前提
對于資助對象的精準認定工作應從多方面著手開展。通過綜合經濟指標體系、“生源地-學校-院系”逐級認定、動態認定管理等方式構建完善的困難學生信息數據庫,輔以電話家訪、實地走訪、建檔立卡、“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進一步提高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精準”性,形成以生源地區域狀況與學生家庭實際情況相結合、院系綜合考察與學生在校表現相兼顧的系統化認定考量體系。
2015年底,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學生資助中期評估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推進學生資助信息化建設,建成以學籍為基礎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與人口、低保、扶貧等部門信息系統的對接或信息共享,為各級各類學校確認學生身份、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技術支持,提高資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學生資助的“精準度”,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2]。隨著相關工作的不斷推進,高等學校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工作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真正實現各項資助幫扶政策切實落實到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到“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實現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受眾精準”。
(二)以“需求精準”為導向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在學習方面與其他同學相比肩,但對其產生更大影響的是其身上固有的“家庭烙印”。這種“烙印”不僅凸顯在家庭賦予的物質、經濟方面的匱乏,更表現為進入大學后與身邊同學在價值觀、文化、視野、目標等方面的差異和沖擊。以此為癥結,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身需求不斷產生發展和變化,他們不僅渴望得到物質方面的資助,而且表現在情感精神和成長發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在“精準化”學生資助工作體系建設中更多地思考與探索,不能將單一的物質資助作為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唯一形式和目標,忽視在精神、情感、能力、發展等層面的關懷與幫助。
在實現“需求精準”的工作思路中,應注重“內外結合”、“多級共建”。在充分整合校內外資助工作專家資源的同時,形成校內院系學生資助工作隊伍與各級學生組織相配合的調研模式,使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真正走進廣大學生群體。通過深入了解,廣泛調研,切實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訴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資助工作,實現“需求精準”。
(三)以“項目精準”為核心
2016年兩會期間,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表示,資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不應僅停留在單純的物質資助層面,需結合區域特點、高校特色,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把十八大提出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標融入資助工作的全過程。
“資助育人”作為傳統資助工作更深一層次的延伸,將原有“資助”概念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在將精神資助、育人成才的理念融入其中的同時,為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體系下的項目“精準化”建設提供借鑒與支持。
1.以物質資助為基礎。目前全國各高校已形成圍繞“獎、助、貸、補、勤、減、免、緩”及“綠色通道”[3]等資助項目為中心的物質資助體系,但還應進一步明確各資助項目的指向性和需求度,從而實現資源合理分配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2.以精神培育為重點。在物質資助的基礎上,要重視高校困難學生價值觀層面的培養,可通過設立表彰性資助項目,立榜樣、樹典型,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還應將精神培育理念延伸至社會層面,以回報社會為出發點,以勵志、感恩、誠信、責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落腳點,開展相關資助活動項目。
3.以能力提升為核心。“資助育人”作為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標,其本質就是立足于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面對社會日趨多元化的發展,青年大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于個人能力提升、成長發展等方面的愿望越發迫切,這就要求高校資助工作不斷調整方向,緊跟趨勢,了解受眾群體不同階段的發展性需求,并提供諸如職業技能培訓、認定等方面的幫扶,真正實現資助項目的“多元化精準”。
(四)以“效果精準”為目標
在資助效果精準評估體系的構建中,高校應著重考量“精準落實”、“精準反饋”工作,并以此為依據,開展工作研究,既要考慮整體資助工作中“量”的覆蓋,又要注重具體項目開展落實中“質”的保證,既關注助困、脫貧的實際人數,又兼顧發展、就業的整體水平。
首先,在“落實精準”方面,各高校應高度貫徹政策精準施行、項目精確規劃、經費專款專用的資助工作理念,為“精準”實現預期效果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要把“反饋精準”作為評價資助效果評估體系的重要指標,通過問卷調查、學院反饋、內部總結等多種途徑,積極掌握當前資助工作各方面效果與評價,廣泛獲取困難學生對于當前資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以“精準落實”和“精準反饋”為依據,深化工作研究,以定量分析為基礎,以定性分析為導向,隊伍建設研究與工作體系研究相呼應,精準化研究與項目化研究相支撐,形成完整的反饋-評估-研究“三位一體”的資助效果精準評估體系,實現“效果精準”。
三、精準資助工作體系實施建議
(一)全力搭建信息化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著力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是新時期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實現“精準化”要求的重要支持。通過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困難學生線上認定、勤工助學線上管理、獎助學金線上申請、相關信息線上反饋等系統化流程,是現階段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構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才能從源頭實現各項資助工作的規范化、體系化、精準化。
(二)積極組建精準資助工作研究中心
隨著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進入“精準”時代,其社會要求和社會期待也隨之變化。因此,在多元化發展的整體環境下,組建專門工作研究中心,對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定位與發展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是深刻把握精準資助理念、明確當前發展思路的有效舉措,也是實現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研究專業化、系統化、常態化的重要手段。
(三)高度重視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是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既是個人問題又是民生問題,既是現實問題又是發展問題,這決定了其作為高等學校育人工作一部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建立健全工作隊伍建設體制,推動校、院兩級資助工作梯隊建設,形成一支業務精干、作風優良、開拓創新的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隊伍,是有效實現精準資助體系建設的一大要件。為此,一方面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不間斷定期培訓,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兄弟院校間的橫向交流與學習,取長補短,積極推進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隊伍的建設。
(四)不斷完善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作為資助工作研究、總結、發展的關鍵環節,對于精準資助的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起到重要的反饋作用。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應深入受助群體,充分調研,評價指標應兼顧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節,而非一成不變。只有不斷完善評價體系,使之與資助工作的開展相適應、相協調,才能更好實現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J/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7-29.
[2]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
[3]余瑛.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