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榆中 730100)
摘 要: 從“洋涇浜”英語、字母詞到“漢形英語”等,中英文混搭在我們日常交往的使用中已屢見不鮮,這由英語的普及、網絡的興起與大眾的獵奇心理等眾多因素引起。2016年末至2017年初,網紅papi醬的“半tour廢”引起了新一輪的中英文網絡語言混搭。本文分析、歸納此輪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并將其與過往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進行比較。
關鍵詞: 中英混搭 網絡語言 半tour廢
對中英文混搭等網絡語言的研究歷來是一個熱點,人們從各種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筆者主要通過對“半tour廢”等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進行分析與劃分類別,試圖對其表現形式進行界定。要說明的是,這次中英混搭潮中既有一些與“半tour廢”具有相似形式、以往就有但沒引起大范圍討論的中英文混搭用語,又有為網友在“半tour廢”后新造出的中英文混搭用語,筆者在這里進行統一分析。
一、由“半tour廢”引起的中英文混搭用語的類別
2016年12月28日,網紅papi醬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微博“一個成語:半tour廢”,接著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以活躍的思維開啟了中英文混搭新成語世界的大門。這件事在2017年初繼續發酵,網絡上出現了如“黃燜jimmy飯”食物名稱版、“Tony帶水”人名版、“word心好冷,danger你來疼”歌詞版和“舉頭warming月,低頭school鄉”詩句版等中英混搭現象。下面,筆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分析并劃分類別。
(一)語音相似的語碼相互替換。
以最先引起討論的“半tour廢”為例,被替代的“途而”與英語單詞“tour”的語音相近,因此被替換。事實上,網友們在造“新詞”時最先運用并遵循的就是這種由語音相似而引起語碼替換的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語音相似并不單指漢語普通話與英語的發音相像,如由“無話可說”而來的“無fuck說”便是由福建口音“f”“h”不分引起的語碼替換。
“lunch八糟”中的“lunch”在英文中為“午餐”的意思,在這里,以“lunch”替換“亂七”。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ch”與原成語中的“七”發音相似,而“lun”的發音雖與“亂”的普通話發音不甚一致,但也有可能是造詞的網友所使用的方言問題,或是因“lun”與“亂”的漢語拼音“luan”相似而引起的相關聯。
除了如“無可phone告”、“心如dog”、“sun心病狂”、“人見人eye”、“lay流滿面”、“cheese妙想”、“bee上梁山”、“陰young怪氣”、“咸魚fashion”、“star皆空”、“無shit可擊”、“滴水blow”、“sheer藏刀”等替代成分為與被替代成分語音相似的英語實詞外,還有用英語人名替代漢語成語原字、詞而進行的語碼替換,如“Tony帶水”、“Eason不吭”、“Jenny忘義”、“Jesse還魂”等。
上文所說的“舉頭warming月,低頭school鄉”,即用“warming”代替“望明”、“school”代替“思故”,這是在詩句類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中,被創造出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其達到了語音上的高度相似。除此之外,還有如“mention發大財”的俗語類,用與“悶聲”語音相似的“mention”相替換。
此種由語音相似的語碼相互替換引起的歌詞類創新其實在2012年甚至更早便已出現,此輪由“半tour廢”引起的中英文混搭只是將其推向了一個新高潮。如將Sara《我的心好冷》中的歌詞改為“word心好冷,danger你來疼”,便是用“word”,“danger”替換原句中的“我的”、“等著”。
(二)在語音相似的基礎上牽涉語義的語碼替換。
網友們在“半tour廢”的帶動下,最先造“新詞”時,大抵運用并遵循的是由語音相似而引起語碼替換的規則,換句話說,就是只注重替代成分與被替換成分語音上的相似。但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創造者有意或無意地開始關注嵌入的英語成分和被替換的字、詞的意思,進一步在語音相似的基礎上,或使兩者意思對等、聯系,或使替代成分引起基礎語的新的語義。
1.相替換的語碼意義對等
在這方面,替代的英語成分與被替換成分的意思相一致的語料較少。如“通宵達dawn”,“dawn”不僅與基礎語“通宵達旦”中的“旦”具有一定的語音相似性,還具有“黎明、拂曉、曙光”等意義,這也與“旦”的意義保持了一致性。
“瓢pour大雨”顯然由“瓢潑大雨”而來,其中“pour”與被替換的“潑”不僅在語音上發音近乎一致,其“傾,倒”的意義也與“潑”相對等。
2.相替換的語碼意義相聯系
在“見風使door”中,以“door”替換“舵”,在保持語音相似性的基礎上,其表面意“感覺到風便關上門”與“見風使舵”的原意“根據風向來操縱船舵”也具有一定的聯系性。
化用“完璧歸趙”的“one piece歸趙”,作為替代成分的“one piece”是“一塊”的意義,在保持與被替代成分“完璧”語音相似的基礎上,兩者語義也相互聯系。
3.相替換的語碼意義沒有關聯
在這一類中,雖然替代成分與被替代成分意思沒有聯系,但是被創造出來的“新詞”、“新句”幾乎都由替代成分引起基礎語的新的語義。
如來源于成語“鍥而不舍”的“cheer不舍”,由“cheer”替換“鍥而”,語音上達到了一定相似。從語義上進行分析,“cheer”具有“歡呼、使高興、為……加油”的意思,其雖與“鍥”并沒有一定的意思關聯,但“cheer不舍”卻使觀者不僅想到了基礎語“鍥而不舍”的原意,還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樂觀”、“他人鼓勵我們堅持”等義項。
如流傳最廣泛的“酒逢知己champion少,話不投機boundary多”,其來自于明朝小說中的兩句詩“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原詩句的意思是“如果遇到了真正了解自己、和自己心靈相通的人,就應該與其暢談;而如果彼此之間話不投機,不如就不要相互交談”,“champion”具有“擁護者、聲援”之意,“boundary”則有“分界線、邊界”的意思,這樣一轉換,被改后的句子不僅具有了原詩的意思,還讓前半句更增加了對性情相投的朋友的“擁護”之意,而給后半句增添了對于不相投契之人的“決斷”之意。
再如“我可以抱你嗎Burberry,讓我在你肩膀Gucci,如果今天我們就要Fendi讓我痛快地哭出Celine”則是化用張惠妹《我可以抱你嗎》的歌詞“我可以抱你嗎寶貝,讓我在你肩膀哭泣,如果今天我們就要分離讓我痛快地哭出聲音”,句中英語替代成分均是各大奢侈名牌,這就在保持了原歌詞語音和感情色彩的基礎上,表現了現代年輕人對于名牌的追求。
這類中英文混搭還有“book思議”、“無可phone告”、“呆若MUJI”(MUJI為日本品牌“無印良品”)、“廢寢VANS”(VANS為美國運動品牌“范斯”)、“深藏blue”、“你傷害了Word,還Excel而過”等,這里就不一一分析。
二、“半tour廢”等與過往中英文混搭用語的區別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能看出此次由“半tour廢”引起的中英文混搭用語與過往的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首先,“半tour廢”等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中必須有被替換者,換言之,就是用某個英語詞語形式替代原詞語、原句子中的字、詞。在過往的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中,這一點是不必強求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向漢語中插入英語單詞、短語或句子。
其次,無論是英語單詞與漢語混搭,如“你out了”;或英語詞綴與漢語混搭,如“上網ing”;或是英語句子與漢語混搭“問君能有幾多愁,as a boy without a girl”;英語縮略語與漢語混搭,如“你好Q啊”等,都是為了在社會交際中更好地交流,也可以說,這些替代的英語成分都表達了一定的語義。在此次由“半tour廢”引起的中英文混搭潮中,網友們創造新詞新句并不是要使替代的英語表達一定的實義,而是以替代成分與被替換成分的語音相似為前提,通俗點說,詞、句中的語碼轉換之后要讀著與原詞語、原詩詞、原歌詞一樣“順口”。至于如上文中分析的“創造者有意或無意地開始關注替代的英語成分和被替換的字、詞的意思,或使兩者意思對等、聯系,或使替代成分引起基礎語的新的語義”,這都必須在語音相似的前提下進行。
三、“半tour廢”等中英文混搭用語流行的原因
(一)英語的普及。
英語作為中國人除了漢語外被要求必須學習的語言,多數人都對其有所了解。創造如“半tour廢”這種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的網民大多由學生和具有一定知識文化素養的社會人員組成。這就提供了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流行的前提,即其能被創造出來成為實體。
(二)年輕人追求新穎、趣味的心理。
創造出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的一般為年輕人,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英語和漢語知識文化儲備,而且是因為他們追求新穎、有趣的事物和人際交往,寬松的網絡環境使他們無所拘束,因此,活躍的思維和自由的聯想被激發,各種如中英文混搭的網絡語言自然而然地被創造出來。
(三)名人的帶動。
2011年,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Forever Young”的“中英混搭詩”在微博上悄然興起,個別網友開始玩起接龍,蔡康永看到這種情況后,也積極參與,發出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what a sin,what a sin”的“中英文混搭詩”。因為蔡康永的加入,此種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更加為網民熟知,進而流行開來。
在此次由“半tour廢”引起的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的興起的過程中,“網紅”papi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上文所說,“半tour廢”這種網絡語言事實上早在2012年便已出現,但當時并沒有引起大的轟動,直到papi醬的一條微博,網友們才紛紛創造并傳播了此種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并使其流行開來。由此可見,名人可帶動網絡語言的創造和傳播。
四、結語
從表面形式上看,此次由“半tour廢”所引起的中英文混搭網絡語言都是一種個別英語詞語形式出現在漢語中的語碼轉換,事實上,如前文所說,作為基礎語的漢語詞語或句子中必須有被替換者,且替代成分必須以英文標記被替換成分的漢語發音(即兩者要發音相似),至于涉及語義上的部分只是在此前提下的附加,其語碼替換后的詞語和句子并不會消解原句的基礎語義和感情色彩。
此種“半tour廢”式的中英文混搭看似一時興起,但也是在長期的積累之下爆發的,作為一種新的語言現象,其出現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對其的批評和規范雖有必要,但不必“窮追猛打”,畢竟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溝通與聯系,此種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中英文混搭也可以起到加強交流的作用。再者,作為一種網絡語言,其受到使用范圍和使用人數的限制,必定不會長久地存在。
參考文獻:
[1]徐娟.淺議網絡時代下的“漢形英語”[A].張鴻聲,杜寒風.語言文學前沿(第4輯)[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徐娟.兩岸電視娛樂節目中漢英語碼轉換的類型研究[A].杜寒風.語言文學前沿(第6輯)[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3]董云虹.淺析中英混搭網絡用語[J].英語廣場,2015(11):21-22.
[4]覃乃川.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當代網絡語言的語碼轉換研究[J].語文學刊,2016(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