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春+周云波
(文山學院 化學與工程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 要: 評估是手段,育才提質是根本。學校頂層設計,統一認識;“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人民滿意的應用本科大學,教書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學是中心,紀律做保證,做好努力教書、管理、服務,環境、文化‘五育人”工作;明確“師范提質,綜合發展,就業引領”的辦學定位;各二級學院、院所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秉持教育教學立校、科研強校,教書管理服務環境文化育人,窮盡辦法,改善辦學條件,突出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
關鍵詞: 統一思想 定位合理 條件改善 管理規范 能力凸顯
文山學院通過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工作的推進,統一了思想認識,理清了辦學指導思路,論證確定了合理的辦學定位,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爭取了云南省文教衛生短板項目資金支持等,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制定、修訂、完善了各種制度,強化了規范管理,提高了效率,突出了教學的中心地位,完善、強化了人才培養校內質量保障體系,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使學生的創新就業、創新創業能力得到了落實。
文山學院根據自身特點、區位、條件、辦學實際,不等不靠,發揚“老山精神”、“西疇精神”,苦干、實干,無私奉獻,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的發展需要,轉型、提質,凸顯學生就業、創業,做強、做大,形成特色,培養出能服務一方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的人才,并提供了相應的智力支持。
1.統一認識,明確指導思想
通過參加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學校各級領導、教職員工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指導思想引領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云南省、文山州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實際,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輻射東南亞。圍繞建設合格本科院校的主線,以學科專業建設為突破點,強化人才培養中心,以服務學生就業、創新創業為引領,優化結構、創特色、引資源、強建設、促發展,把各專業建設成為社會肯定、學生歡迎的合格應用型職業教育培訓本科專業。
2.辦學定位準確,人才規格明確
學校是繼續以師范為主,還是綜合發展?是建設特色,還是追求“大而全”?學校通過論證,明確了“‘師范提質,綜合發展,就業引領,建設能培養較好服務一方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等的人才的職業教育培訓地方綜合本科大學”的辦學定位[1],深入廣大師生員工的心里,努力工作,為之不懈努力奮斗。
學校頂層設計升格、轉型、提質、發展,專業布局考慮文、理、經濟、工科、藝術等專業布局合理,規模適中,共同發展。樹立了培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師范生教師素質強,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合理,注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邊疆民族文化建設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具備學科教學能力,具有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夠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等相關專業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地方發展之需,組建了文山學院三七學院,培育了地方發展人才,值得點贊。
3.制度完善,突出教學中心地位
通過評建工作的開展,學校制定、修訂、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為落實“教學立校、科研強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管理效率提升了,各二級學院創造性地執行,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氛圍。教風、學風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教學工作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基礎,是培養人才的首要任務,是學校發展之原動力。學校長期以來堅定不移地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始終把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放在第一位。
一是黨政一把手牢固樹立本科教學第一責任人的觀念。學校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教學督導組積極開展工作。各二級學院院長親自抓本科教學,主管教學副院長統籌安排,嚴格組織教學各個環節,黨政聯席會議經常對教學工作進行專題討論、研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讓其他工作服務于教學。
二是成立各二級學院教學督導組,全方位監控教學質量。充分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并及時傳達到教師本人,充分發揮同行教師之間交流學習、教學督導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功能。
三是每學期對所有任課教師進行期末的教學評估和考核,并在晉升職稱、年終考核和學年評優中對教師實行教學質量考核一票否決制。
四是處理好教學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負責,積極維護課堂教學秩序的嚴肅性,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結合。
4.強化隊伍建設,提升辦學水平
學校生存發展的源泉在教師。學校升格、轉型、提質發展,教師提質、轉型培養、人才儲備等關系到學校的建設、發展,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落實,關系到學校的生存、發展?,F在學校出現的許多問題與教師資源、教師的有效資源匱乏有很大關系。文山學院辦學時間段,區位無優勢,教師數量不足,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教師年輕,積淀不足,在這嚴峻的條件下,學校制訂了教師的招聘、引進、培養、培訓、使用、提升等一系列計劃、規劃,建設了一支具有較強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學、科研團隊,為學校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堅持“傳幫帶”,通過名師、名師工作室工程項目、精品課程項目、重點專業學科群項目、專業轉型發展項目、特色專業等建設,形成較強的教學、科研團隊;實施校校、校企、校院合作等鍛煉、培養、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水平;到基層行業、企業、社區等服務,培養雙師型教師[2]。
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行業的需要,凝練、開展有特色的應用研究,教師的水平顯著提升,也容易有成果。如結合當下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積極開展院校與公司、農戶結合,尋找合作項目,充分發揮技術、區位優勢做強、做大,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富裕一方群眾,才能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百姓歡迎。
5.構建服務就業創新創業的課程體系,落實人才培養
課程設置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打破傳統師范專業明顯的課程設置,構建能較好服務學生就業、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應用課程體系,各專業人才培養凸顯“教育、綜合、應用”職業就業能力,將專業課程設計為“基礎專業課程模塊、專業能力課程模塊、就業職業能力課程”等模塊,以滿足人才培養需要,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和學校應用型定位相適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出發,構建全新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落實。近年來,學校不斷組織修訂教學大綱:2009年制定了升本后的本科專業主干課教學大綱;根據執行情況,2013年再次修訂了教學大綱;2015年第三次集中修訂了各本科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專業選修課程的部分教學大綱。經過不斷修訂,為進一步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奠定了基礎。
6.研究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應該學習的是教師的知識體系、治學態度、治學方法、處理問題等技能技巧。變化的是方法、技巧,不變的應該是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是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和技能、技巧訓練。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符合學科、課程的要求,符合學生、學校實際,符合知識傳授、技能技巧的訓練等。電子教案、PPT資料只是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成為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和互聯網直接相連,較好地改變傳統出版物周期長的影響。學校應盡可能發展學校校園網,弱化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播途徑。
理論教學要注意貫徹“理論夠用,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強化研究方法、思路、信息的給予,及時引進學科發展新理論、新技術,引進先進新知識、新方法、新觀念”,構建完整的教學內容、強化應用、創新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較好地構建專業的學科體系、適應多層次、立體化就業、創業需要[3]。
重視實踐教學,凸顯應用。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通過多次修訂人才培養計劃落實強化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均達到國家有關要求。在具體實踐教學時,設計應用性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實驗強化學生技能培養,強化創新教育實踐;應用型專業課程必須走進應用現場,學以致用,學生邊學邊用,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意志品質可以得到磨煉,同時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更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7.理順管理,提高效率
管理不是墨守成規,而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應該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程序化。制度必須創造性地執行,才能銳意開拓,提高效率。學校教育教學的指揮中心在教務處,教務處工作應該是宏觀管理,各二級學院、院所是執行單位,應該敢于負責、擔當。許多教學、管理文件、資料等應該能簡的盡量簡,不要復雜化,不要摸石頭過河,覺得哪家的材料做得好,立馬要求大家都去學,各學院、各專業有自己的特點、實際情況。若一刀切,就會瞎指揮,就會朝令夕改,管理就會形成不必要的內耗,效率降低。如每一門課程,只要有“教學進度計劃、教案、平時成績登記表(含作業、考勤、期中、期末考核成績等信息)、試卷分析(含課程、教學及改革等總結信息)、評分標準、空白試卷(標準試卷)、學生考卷”等就能較好地反映教育教學實際;對于國家規定的某些課程,學時數、學分超過了專業課程,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學生活動、專題講座等進行。
8.文化培育,形成大學精神
文山學院地處邊疆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教育欠發達的地區,文山學院人不等不靠,用“老山精神”、“西疇精神”激勵自己,無私奉獻,腳踏實地地干,形成了“篤學進取,博思審問”、“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的大學精神,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奠定了基礎。
9.拓展辦學層次,滿足社會需求
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多層次辦學,滿足社會需求。如與西南林業大學合作,開辦“農業經濟推廣碩士研究生班”,培養文山州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積極推進“國培項目”培養文山州乃至云南省中小學等層次骨干教師,獲得社會好評。
評建工作是一個動態建設的過程,永遠在提質發展、培養人才、服務建設的路上,必須銳意進取。
參考文獻:
[1]徐懷春,劉俊.邊疆民族欠發達地區高校辦學的思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4,02(2):105-108.
[2]徐懷春,劉俊,張志信,解成駿.化學專業轉型改革研究[J].文山學院學報,2016,29(3):77-82.
[3]徐懷春,劉俊.有機化學及實驗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廣東化工,2012,09(1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