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甜+牛躍輝
(華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06)
摘 要: 在語篇教學中,對說話者多種“聲音”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分析有助于語篇教學的順利展開,有助于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深刻理解。對會話語篇中多種“聲音”的分析,可以更加準確地剖析會話語篇中對話者的情緒發展和情節變化。會話語篇中的背景知識、標點符號、用詞用語都是語篇分析的重要因素。說話者表達的含義并非僅限于文字表面,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對整個語篇內容都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語篇分析 會話語篇 “聲音” 語境 標點符號
1.引言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語篇分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析語篇時,語境在其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在會話語篇中,語境同樣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重要因素。語言往往具有任意性,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意念的一種符號。在不同的語境下,說話者的話語往往具有多種含義,應當區別對待。
語境理論在近些年的英語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語言研究者對語境問題進行了多視角研究,并對其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有諸多說明。如陳堅對語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證性探討,并將語境策略運用于教學當中。研究發現,語境和語境策略對教學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學生英語成績方面有著明顯的成效。他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多從語境角度啟發學生對語言內涵和語言功能的理解,使其學習更加深化。
在人際交往當中,往往說話者在表達思想時所要傳達的意思不僅僅是字面本身的意思,還會有某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蘊含之意。不僅如此,說話者在講話的時候,其內容、說話方式和語氣語調等都有一定的含義,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一個會話語篇時,不能光看字面,還要看到說話者的多種“聲音”。這一點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語篇中說話者的意圖和話語目的,以及某種隱含之意。同時,在一個真實的對話當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規律,也就是說,一方要能夠理解另一方的多種“聲音”,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使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語氣和方式進行回應,而不是單純地憑空想象對方在說什么,對自己要說的話毫無顧忌,一意孤行,那樣的交流很難成功。顯然,準確理解說話者的多種“聲音”,有助于會話的正常進行和友好關系的延續,避免會話、交際陷入僵局或出現某種尷尬的局面。
2.文獻綜述
語篇分析關注的是人們如何闡述自己的所思所想,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頭表達(H.G. Widdowson 2012)。有些研究者認為,語境屬于語篇分析中的基礎成分。曲桂賢在其關于語境和外語教學的研究中提出,了解語篇的知識背景,拓展有關某個語篇內容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對語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它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深入作者的語篇寫作環境當中,而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內容。陳堅在一項實證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語境策略指導下的英語教學,比傳統的非語境教學效果更好。他通過兩年的時間,對一個實驗班進行語境策略指導下的英語教學,而對照班仍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實驗前,實驗班學生的英語入學平均成績及格率(49.11%)普遍比對照班的入學平均成績及格率(54.36%)低。但是,兩年后,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當中,實驗班的英語及格率(61.04%)比對照班的英語及格率(52.22%)高大約10%。從陳堅的實驗中可以看到,語境策略對外語教學的作用確實不小,在教學中增加語境策略的比重,這點的確值得重視。周玲和李瑛在“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篇論文中概括性地提出,外語教師在講一篇文章(或課文,或美文)之前應該適當增加背景知識的導入,以便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語篇所涉及的語境;同時指出,在進行語篇分析時,要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語篇體裁,熟練地把握文章結構特點;而且要分析語篇中所用的連貫與銜接手段,上下文之間的整合、變換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從文學角度看,語篇都有哪些不可忽略的特點。
說到語境策略,不得不說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有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會話語境等。就拿文化語境來說,在進行語篇分析時,教師對語篇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需要有充分的了解。上下文語境主要是針對語篇中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與連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的回指(anaphora)、指代詞(pro-forms)、連詞(conjunction)、邏輯關系(logical relation)、省略(ellipsis),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銜接手段。在會話語境中,要讓學生了解,對話者雙方對說話人所處的語境是必須要注意的。說話者的“聲音”、聽話者的“角色”、雙方是以什么方式說的、用的什么樣的語氣,以及對話的數量和速度快慢等,這些因素都會對一個會話語篇產生影響,在這些影響當中,很難說哪一個因素不重要,可以被排除在外,不予考慮。
會話合作原則是語言學家格賴斯(Herbert Paul Grice 1913-1988)在其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他認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是會話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質量準則(The maxim of quality)、數量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關系準則(The maxim of relevance) 和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在他看來,對話者在進行會話交流時,都應該遵循這些準則,違反其中一項,都會導致交流的失敗。
維索爾倫指出,說話者所說的話不應該被直接視為準確無誤的有意義的話語來源。有時,確定話語信息的最終來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像剝洋蔥一樣,把話語中隱含的信息一層一層地剝開,這些信息就是一個對話中所蘊含的多種“聲音”。說話者話語中的多種“聲音”實際上就是說話者在說話的同時隱含的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可以被聽者從說話人的語氣、態度和內容當中揣摩出來,正所謂“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根據這些特點,在進行會話語篇分析的時候,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做到清楚、準確地理解說話人的隱含意義,這樣教師對一個語篇的分析才算透徹。
3.說話者的多種“聲音”舉要
下面分析的這個例子是影片《魂斷藍橋》中Roy和Myra這對戀人之間的一段對話。
Roy: And wine——it isnt against the rules for a dancer to drink a little light wine, is it?
Myra: Well, tonight...
這里,Myra在回答Roy的話語時,其中的省略號是Myra對Roy話語的一種無法反駁且和藹接受的態度,同時,它反映出Myra內心對Roy的追求不拒絕,反映出她對Roy也是心存愛戀的。
Roy: Good. Number forty, please.
Waiter: Number forty, sir.
Roy: The ballet was beautiful.
Myra: Madame didnt think so.
Roy: Well, experts never know. It takes outsiders to know, and I tell you it was beautiful.
Myra: Well, that certainly proves youre an outsider.
在這段對話中,Roy把自己比喻為一個局外人,用一種獨特的方式稱贊Myra的芭蕾舞跳得很美,同時批判那些專家永遠看不到芭蕾舞的美,這讓Myra再一次內心興奮,無法拒絕Roy的夸獎,只能用調侃的方式回復Roy。這反映出Myra內心愿意接受Roy的贊美,但又不愿意公開說出的那種矛盾心理,也反映出Myra是一位既謙遜又害羞的女子。
Roy: Are you glad to see me again?
Myra: (lowers her voice) Yes.
Roy: I sense a reservation.
Myra: Well, I suppose there is one.
Roy: What? Why?
Myra: Whats the good of it?
...
在這段對話中,Myra懷著喜悅的心情,故意小聲回答Roy的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出Myra內心喜歡Roy的那種羞澀。Myra故意壓低聲音,只簡單地回答了一個“Yes”,顯然是想隱藏自己對Roy的真情實感,她不想讓Roy一下看穿自己。在后面Roy的追問中,Myra還是盡量保持鎮定,企圖掩蓋自己心中的愛。
Roy: Oh, Im too excited to eat. Lets dance.
Myra: All right.
Roy: (Proposes a toast) To you.
Myra: Thank you.
Roy: To us. I still dont get it...not quite.
Myra: What?
Roy: Your face...its all youth, all beauty.
這段會話語篇中,Roy兩次出現停頓,“I still dont get it...not quite”和“Your face...its all youth, all beauty. ”。很明顯,這兩句話可以體現出Roy的些許緊張和不知所措,他不想過于直白地表露自己對Myra的深情。但是,從最后一句話又可以看出,Roy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對Myra青春美貌的愛慕,中間的省略號相當于一種停頓與緩和,也暗示Roy在激動的同時還是想適當地控制住自己。
...
Myra: And do you think youll remember me now?
Roy: I think so. I think so...for the rest of my life!
這段對話中,Roy說了兩遍“I think so”,這是一種強調,中間用省略號表示停頓,也是為了渲染氣氛,營造出Roy真情告白、言簡意深的溫暖場面。最后,“for the rest of my life!”這句話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表示Roy對自己的內心情感堅定不移,是絕對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以上對《魂斷藍橋》中說話者話語里的各種“聲音”進行的分析,主要是為了見證這樣一點:在會話語篇中,其中的標點、語氣、停頓和用詞用語等其實都是某種意義的載體,這就需要學習者在理解上不能僅僅注意文字層面的東西,還應意會說話者的多種深層含義。這些深層含義往往是由停頓、語氣、態度和表情呈現出來的。這里還需注意,產生這段會話的背景是,Roy和Myra在滑鐵盧橋邂逅,兩人一見鐘情!然后才有了“Roy邀請Myra在酒店吃飯”這段經典對白。只有在此背景的襯托之下,教師才能和學生一起對前面的會話做出恰當、合理的分析,確定Roy和Myra是在進行情感交流。
由此可見,在會話語篇當中,說話人所流露出的真正含義對語境有很大的依賴性。會話語篇都是由口頭語言組成的,語言又都存在于一定的語境當中。語言的輸出同樣是動作的輸出,在會話語篇中,說話者在會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發生動作,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行為上的。不僅如此,在會話語篇中,語言還是一個過程,一個奇妙的過程,它承載著說話者的內心情感和各種微妙的心理活動。
在語用學的研究中,會話含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問題。會話含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在會話中所聽到和理解的往往不是會話語言的表面意思,而是隱藏在話語當中的各種深層含義,這才是交流中真正需要把握的東西。
4.說話者的多種“聲音”在外語教學中的啟示
4.1進行語篇分析時,要注重說話者的多種“聲音”所處的情景、語境。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境可以說是語篇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在語境的幫助下,會更加清晰地懂得如何恰當地與他人對話、交流,也會更好地明白在一定情境之下對話者有可能會說出的話。
例如,一個交通管制員對一名飛行員說:“機場滑道此時已滿。”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想告知飛行員此時飛機無法降落。然而,當對一個正在候機的乘客說“機場滑道此時已滿”時,他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想解釋一下飛機晚點的原因,而不是指飛機的降落情況。可見,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下,“機場滑道已滿”這么一句很普通的話,其含義各不相同,并不是固定的。由此可見,語篇所處的情景對理解話語的含義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無論是社會語境還是心理語境,以及任何有人參與的角色語境,所有這些都很重要。說話者的多種“聲音”在不同的情景語境之下,反映出的意思、心態等也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
4.2會話語篇中的標點符號不是靜止的,也是“聲音”。
會話文本語篇一般都是書面語,其中的標點符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視的語言信息,是化解或造成語言歧義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如,“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這個句子顯然強調的是男人的重要性;而“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這句話強調的對象變了,變成了“女人”,成了“女人很重要”,這一點顯而易見。這兩個句子所用詞語完全一樣,但是標點符號的位置變了,結果意思也就產生了不同。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見,標點符號的作用不可小視,別看一個小小的標點,稍微有些變化,就會導致意思懸殊,甚至含義滿擰。正因為如此,在會話文本的語篇分析當中,對標點符號的解釋是不可忽視的,它們也是說話者的一種“聲音”,與對話內容密切相關。
5.結語
在分析會話語篇時,對語言產生的背景和標點符號的分析十分重要。在會話語境中,說話者的多種“聲音”就像一顆洋蔥,需要聽話人細細揣摩,把它一一剝開,才會見到其中的真意。人人都離不開語言,但語言的使用并不單純。分析會話語篇時,話語的背景、環境和基礎都是需要分析的重要線索,這些都是語篇分析的重要支撐點。除此之外,會話中的語氣、標點符號等也是語篇分析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標點符號,在會話語篇中,它們是體現對話者語氣和情感變化的直接反映。感嘆號、省略號、頓號、問號等,這些表現出會話節奏的符號,都可能是對話者情緒或語氣變化的直接提示符,是語篇分析的直接切入點。
以上提到的這些方面,外語教師在進行語篇分析時都有可能遇到,不認真挖掘,在人物或事物之間,有些重要的話語信息便識別不出來,也就談不上在語篇解讀方面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所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境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09(9).
[2]何兆熊.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曲桂賢.語篇、語境與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4]周玲,李瑛.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評論,2016(4).
[5]H.G.Widdowson. Discourse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6]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