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在《數學課程標準》設計理念中這樣描述“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規范小學生的數學語言,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那在小學階段應該如何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呢?
一、在口頭表達中發展數學語言
作為教師的我們常常能夠感覺到一些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是正確的、高效的,但其他聽眾,包括教師在聽完學生的表達后卻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些情況說明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問題已經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質量。數學語言有著簡潔性、條理性、抽象性、精確性等學科特點,與學前生活中的對話語言有著很大的區別。新的發展需要與學生原有的表達水平產生矛盾,這就使數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成為數學學習的必然。
在數學課上,怎樣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語言能力,可采用以下這些做法。第一,訓練學生大聲發言。接班第一節課師生相互介紹,訓練說話就開始了。要求每個學生起立,大聲說自己的姓名、年齡、愛好、特長,上學期期末考試得多少分,再用一兩句話說說新學年自己學好數學的打算等。教師從中發現說得好的,當即表揚:“某某同學發言,姿勢端正,態度自然,語句完整,語言簡煉明確,特別是聲音宏亮,很精神!”。通過表揚樹立榜樣,使學生明確要求。此后,每節課都結合檢查復習,基本訓練等教學環節進行訓練,要求學生大聲回答問題,每個人都要通過“發言聲音合格”的達標驗收。
第二,訓練學生使用數學語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關于概念、法則的用語,要求學生用數學用語,簡明、準確的語言,完整地回答數學問題。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后,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樣做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教師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考查學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學生敘述中糾正他用語的錯誤,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完后,還要統一到課本語言上來。如要學生總結關于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學生在敘述時常常丟掉“平均”兩字,這時可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上面畫著幾個圓,其中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圓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導學生觀察相同點與不同點,使學生認識到“分成若干份”與“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讓說錯的同學重新敘述。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定義本身,又能理解表述這一定義的數學語言。
第三,給后進生發言權。數學學科學習困難的學生有很多就是由不敢說、不會說開始的,以至后來不愿想、不愿參與小組討論、不愿承擔大組發言等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將會幫助學生掃除說話的障礙,使學生敞開心扉,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結果。語言是溝通與理解的載體。一方面學生的感覺、知覺是用語言概括地表達出來的;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語言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對后進生更要設法使他學會動腦子,這就要給后進生發言權。后進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心虛,聲音小,若說錯,遭同學嬉笑,下次就更不敢舉手發言了。不說也就不想,不動腦子。所以輔導后進生學會動腦子,就要設法使后進生開口,敢講話,會回答問題。例如,接班后的前幾節課可以作為爭取后進生的重點課來上。課前就把檢查復習的題目先告訴后進生,并具體教他們如何回答。由于后進生先學一步,心中有底,上課時就敢于舉手發言,回答時也聲音宏亮。稍有進步,就抓住時機給予表揚。后進生逐漸練大了膽,再逐漸加大難度。后進生嘗到了甜頭,有了自信心,說的積極性就高了。后進生也能積極動腦回答問題,同時也可以促進中等生、優等生積極思考,全班同學共同進步。說,促進了想,想又增加了說的機會,又促進了數學語言的發展。
二、在傾聽中模仿規范的數學語言
聽要入耳,如果聽而不聞,等于沒聽。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想邊記憶,在聽教師口述過程中規范數學語言。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并能聽出別人發言中不規范語言。為了考查和訓練學生“傾聽”的能力,可以組織如下練習:(1)教師口述題目,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師口述應用題,學生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這類練習,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想邊記,也培養了學生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低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這就要求教師語言規范,用詞恰當,簡明扼要。對概念陳述時要準確規范,合乎邏輯,對解題思路的論述要有理有據,為學生做出榜樣,并要求他們認真傾聽,給其模仿、表達的機會。只有在認真傾聽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模仿數學語言。
三、在動手操作中強化數學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要使用教具先進行演示,再讓學生邊自己動手操作,邊用語言講述過程,用語言表達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的語言表達過程反映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對小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等方面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先用教具演示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再讓學生用準備好的三角形學具來親自操作,一邊操作一邊表述,讓學生特別注意“等底等高、一半”等關鍵語言的敘述,從而規范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表達。
四、在具體情境中訓練數學語言
教材中幾乎每個例題都有一幅配套的主題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在上課時多說說自己獲取的數學信息,或者給大家編個小故事,或者給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等等,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提高學生說的積極性,能讓學生說得簡單而又清楚,訓練數學語言能力。
總之,學生數學語言能力主要是在老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為中心,以學為主,以教為輔,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關注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