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農村綜合開發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其項目管理作為農村綜合開發工作的重要一項程序之一,很有必要探索出其中的門道,開拓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當前農村綜合開發的基本項目管理情況
(一)有關農村綜合開發的起源
1978年,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得我國農業取得飛速發展,農產品無論其生產、加工還是銷售均呈現良好態勢,農村發展迎來了發展的新局面。然而受國際市場影響,到1985年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陷入僵局。針對農業市場萎靡,我國于1988年組織專項部門對農村進行綜合、針對性開發,望以此使得我國農業發展迎來“第二春”。
(二)農村綜合開發的基本特征
所謂農村開發即是在一定的外界客觀條件限制當中尋找突破,以達到為農村開發增添助力的目的。農村綜合開發一般是國家為保證農村農業發展所會采取的舉措,故實施項目管理不失為進行農業開發的重要程序。然而農村綜合開發項目管理卻和單純的財務管理不同,從本身屬性上來看,農村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是屬于生產管理,其擁有本身管理方法的獨特性。而我國在農業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也在于在農村綜合開發之上采取了項目管理的方法。
(三)我國進行農村綜合開發項目管理的發展歷程
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于1988年首次提出農村投入項目管理方法的概念,即國家成立行事獨立的有關管理部門,專門展開農業項目的工作。截止到1994年,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將重點由之前的中低產田改造進而改換為農業產品商業化。為迎合該農業開發形式,農業相關項目管理也從之前的形式逐漸轉換地更為規范,故也可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農業綜合發展項目管理規范化階段。1999年至今則是其中所謂的第三階段,也是本文強調的重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創新化。這是符合當前新社會發展形勢的。
二、農村進行綜合項目開發管理創新的原因
(一)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態勢
自2003年起,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內的棉花市場已經全面向世界市場開放。無形當中便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競爭、新挑戰。國家為應對加入WTO后新興的農業發展形式,便重新調整了我國當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采取有效、新興項目管理措施是使我國農業經濟走向國際的必要手段。
(二)新的社會歷史任務為農村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提出新要求
實際上,不斷發展的社會正給予農村綜合開發項目的新的歷史任務,要想保證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務必為農村綜合開發提供創新的項目管理手段。
三、進行項目管理創新可采取的手段
(一)創建新的農業投資機制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國際社會日益增加的競爭壓力,故單一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手段已經不適用于當今變化莫測的社會經濟形式,務必需要創建新的農業投資機制。值得說明的是,新的農業投資機制始終需要本著以農民的意愿和利益為原則,讓農業投資受益方由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擴展到每個農民的身上。
(二)創立信息共享平臺,促使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信息化、系統化
即時信息是多元化社會中各個行業的發展命脈。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也不例外,它需要國際社會和國內市場農業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來時刻更新本身的發展走向,即達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方法的創新。創立有關農業信息平臺實乃上策,一來便于系統化管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有關信息;二來也使得農業領域開發形成信息網,達到各方共享信息的目的,達到有利資源共享的目的。
(三)加強對項目進行績效評估
政府為保障地方鄉鎮的農業發展,通常會開展有關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故農業投資的重點還是在提高所謂的社會效益之上,對于一些效益低的項目,政府可選擇放棄。于是,加強對有關項目的績效評估不失為上策,如此保證了地方鄉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質量,無形當中也提高了農業綜合開發所肩負的社會效益。
(四)在項目管理當中增加競爭機制
傳統的農業開發項目通常采用的是分配機制,故很容易導致農業發展停滯不前,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慘痛發展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在農業綜合開發當中增加競爭機制勢在必行,無論是在農業開發項目的競標或是其日常工作開展當中均需要深刻秉持這一原則,最大程度提高項目本身所可能會帶來的經濟效益。
(五)項目完成后進行審核跟進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并不是某一階段性的工作,其帶有一定的延續性。即使項目圓滿完成,其仍然會對當地農業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項目完成后進行審核跟進很有必要。其中審核內容主要包括該項目目標完成效果、項目社會效益等等。通過審核情況,分析總結得出相關項目當中的利弊,總結出不足及時改正,為日后的農業綜合開展項目的完善提供經驗。
(作者單位: 646100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