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娜
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兩千多年來,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受傳統農業模式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依然處于發展階段。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對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改變傳統農業模式,加強農業生產產出率,是我國現如今急需解決的問題。互聯網因其應用性強、范圍廣、反饋快等優勢,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出路。本文首先引出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概念,從現有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著重介紹互聯網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以供參考。
1. 什么是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就是將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本身優勢,拉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互聯網的廣泛性和創新性,能夠變傳統農業模式,讓農業生產鏈智能化,改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除此之外,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產品銷售。通過互聯網電商銷售模式,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信息能夠及時反饋溝通,利用線上售貨,線下發貨的模式,將生產者與銷售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生產和銷售能夠從某個方面達成平衡,不會造成生產過剩或者缺貨的情況,從而拉動農業經濟發展。
2.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生產模式過于單一
時隔至今,我國很多地區仍在使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由于信息落后,技術跟不上時代,造成大量勞動力的浪費,產出率不盡如人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急劇增長,我們對農業產出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近年來機械農具慢慢引入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農業生產模式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2.2 農產品不夠標準化
由于農產品種類復雜多樣,人們對農產品具體標準不明確,造成下單困難。例如,買三斤牛肉,但是,牛肉的部位、肥瘦比例都沒有明確標準,容易造成買賣雙方認知差異。另外,由于許多進口農產品流入市場,造成農產品質量規格價錢不統一,許多消費者在選擇同款產品時,更偏向于進口產品。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3 農村缺乏互聯網人才,互聯網基礎較差
由于農村文化水平限制,目前農村互聯網基礎普遍較差,互聯網人才極度缺乏。加上設施不完善,沒有專業化電商平臺,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互聯網的結合受到極大程度阻礙。
2.4 沒有完善的冷鏈,物流配送成本高
因農產品大多需要時鮮,配送時間不能太長,導致冷鏈物流成為農產品銷售者的首選,物流配送成本隨之增加。而目前我國尚未完善冷鏈物流渠道,導致很多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時,已經腐爛變質,這些因素對發展農業經濟帶來毀滅性打擊。
2.5 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存在信任問題
由于現在電商平臺數量增多,彼此之間的評價機制良莠不齊,同種農產品眾多商家同時銷售,造成消費者對貨品品質好壞很難鑒別。加上這段時間頻頻有假貨事件曝光,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的信任危機悄然而生,從而阻礙了農產品的銷售和發展。
3. 互聯網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戰略措施
3.1 運用互聯網改善農業生產模式
互聯網擁有廣泛性和創新性,具有極大信息量,能夠極大程度地幫助農戶及時掌握最新消息,了解最新策略,學習最新農業知識,從而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互聯網與農業的有機結合,能夠將農業生產模式智能化,有效化,讓農業生產更加適應時代發展,同時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2 將農產品電商標準化
為了讓消費者對自己所購買農產品的數量、部位、質量等因素一目了然,將農產品標準化勢在必行。如何才能讓農產品更加標準化是銷售者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
3.3 加大支持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
政府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支持農村電商平臺的發展,建設符合當地實情的電商平臺。對投資電商平臺建設投資者加以鼓勵和嘉獎,為農村電商平臺建設吸納更多社會資金,從而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3.4 推行智慧農業產業鏈模式
農業產業鏈作為農產品銷售發展的核心要素,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構建智慧農業產業鏈更有利于經營者之間分享市場信息,從而讓生產和銷售相互結合,避免出現生產與銷售脫節的現象,對生產者和經營者而言,都能夠將利益最大化,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4. 結語
我國兩千多年來一直是農業大國,但是目前在我國所有產業結構中,農業卻最為薄弱。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從現有情況來看,若保持原有經營模式,農業經濟發展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很難得到突破。互聯網的崛起和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發展機遇,將農業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優化原有生產模式,充實和更新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市場信息,形成更加廣闊的新型銷售渠道,從而優化整合社會資源,讓農業經濟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067000河北省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