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一、低溫凍害
1、番茄苗、茄子苗、辣椒苗
主要防霜凍危害措施有:
采用小拱棚塑料薄膜覆蓋,霜凍為害期間,每天中午揭膜(小拱棚兩頭)通風1小時左右,防止悶秧死苗。
增施曖性肥料,育苗期間多施干細糞、草木灰、草皮灰等農家肥,增強秧苗抗寒力,減輕凍害。
增施磷鉀,育苗期間經常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微量元素葉面肥,可提高秧苗抗寒防凍能力。
霜凍為害期間,可在小拱棚再膜覆一層稻草保溫,可明顯減輕霜凍為害。
2、如馬鈴薯霜凍預防及補救措施
灌水及排水保溫:如遇晴朗霜凍天氣應在來臨前1—2天往馬鈴薯種植田塊溝灌半溝水,畦面保持濕潤,以增加土壤的熱容量和降低導熱率,提高地溫,減輕凍害,如持續時間長應做到晚上灌水白天排水;如遇低溫陰雨霜凍天氣,應及時把廂溝疏通排干積水,以利于地溫的提升。
增施熱性肥料:適當增施熱性肥料及含鉀肥料如草木灰等,提高抗寒能力。
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稻草、雜草、塑料薄膜等覆蓋預防霜凍危害。
熏煙驅霜:在霜凍來臨當夜11時左右,用爐或廢舊鐵桶裝稻谷殼或木屑,上面覆蓋少許土,每畝放置5—6個點,進行熏煙,改變小氣候,達到驅霜減霜的目的。
及時洗霜減輕凍害:下霜后,每天清晨應勤巡查,發現植株有霜,抓緊在早晨化霜前及時噴清水洗霜,既清洗霜水又縮小溫差,防止生理脫水以減輕凍害。并及時噴施葉面肥,畝用尿素三兩、磷酸二氫鉀四兩、紅糖五兩兌水100斤進行葉面噴施,以提高馬鈴薯抗凍能力。
目前正處于播種或尚未播種的,應采取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或地膜覆蓋栽培,確保冬種馬鈴薯安全越冬,奪取高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3、冬春作物低溫凍害的預防措施
大幅度的降溫天氣來臨之時,要采取各種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保護農作物,減輕低溫凍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由于在低溫高濕環境中,病害會加重。因此薄膜覆蓋栽培的作物,在中午氣溫較高時要注意把兩端的薄膜短時揭開,進行通風換氣,提高植株抗逆性,并降低膜內濕度,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流行。
大棚蔬菜等作物,要注意防治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采用百菌清煙熏劑、腐霉利、撲海因等藥劑防治。當前要及時加固大棚,以防大雪壓垮骨架;密封好大棚膜,加蓋一層棚內小拱棚;在大棚內用炭火加溫,有條件的可在大棚內安裝500至1000瓦的燈泡或使用沼氣燈加溫,一個標準棚0.5畝可安裝2至3只燈。對于早春蔬菜,應及時加蓋覆蓋物(薄膜或草簾等);做好通風透光,出苗后根據氣候、苗情做好小拱棚敞棚、通風;苗期應及時預防病蟲害,重點防治猝倒病、立枯病,并注意輪換用藥和安全用藥,棚內不應在陰天噴藥。
適當增施磷、鉀肥、葉面肥,有條件的地方還可葉面撒施草木灰;增加作物抗逆性,預防凍害和病蟲害。
作物受凍害后,植株抵抗能力弱,此時要注意檢查,發現病害要及時指導農民用藥防治,防止病害進一步蔓延流行。
4、嚴重受凍的玉米,要在田間解凍后每畝開溝施尿素6至10公斤,春節后及早中耕松土,提高地溫,促進麥苗返青,并及時清理“三溝”,以防漬害。
二、干旱
為了減輕旱災,提高單產,應采取如下幾點措施:
農作物播種前,如玉米播種前要深耕土壤,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結合鋤草、追肥,搞好中耕培土,保水,保墑。經常觀察田間土壤墑情,根據天氣預報和玉米生長需水規律,確定是否需要灌溉,灌溉的方式有2種,一種是溝灌,另一種是用機器管道實施澆灌。實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從而增加產量。建設人工增雨作業示范區,加大以增加河流與水庫水資源、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用水為重點的人工增雨作業服務力度。加強干旱機理的科學研究,提高防御干旱災害的科技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暴雨洪澇
通過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減少澇害的發生。實行深溝、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澇發生時,雨水及時排出。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盡快恢復生長。洪澇災害過后,必須迅速疏通溝渠,盡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噴藥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旱地怕澇作物要采取聯片種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四、結論
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對策是平整土地、發展水利灌溉、改良土壤等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抗災能力;營造農田防護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溫熱害和干熱風;根據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特別是其季節分布特點,進行作物和品種布局;根據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推行防災抗生素災的農業技術措施,以減輕或避免災害損失,如適時播種,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調溫,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結構,災前搶收,災后補救等;采用噴灑抗旱劑、增溫劑、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學藥劑,可以減輕干旱、干熱風、低溫冷害的危害;建立不同地區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農業技術體系,從農業系統的整體著手提高抗災能力,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加大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增強科技意識。做到有災防災,無災增產。
(作者單位:164141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引龍河農場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