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滋
目前,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溫 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 優質化。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 盾日益尖銳,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加 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這樣, 就要求我們致力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保留發展后勁, 以促進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不斷完善、進步。
一、 生態環境農業發展現狀
生態環境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環境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既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我國生態環境農業的發展是伴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溫飽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后發展起來的。面臨來自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生態環境惡化等多種挑戰,發展生態環境農業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會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為正確處理經濟與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生態環境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理論基礎上不完備
對于生態環境農業的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環境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環境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2、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在生態環境農業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3、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政府應當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的貫徹生態農業技術,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4、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環境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的,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5、推廣力度不夠
雖然生態環境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環境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污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三、生態環境農業發展措施
1、加強宣傳力度
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多形式、多層面、全方位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意義,提高各級干部和群眾的認識水平,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環境污染、環境生態問題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已成為農業乃至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大隱患,增強干部群眾發展生態農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農業的良好氛圍。
2、加強政策引導
制定出臺生態環境建設補償、農業生態環境投資補償、生態農產品優惠等一系列激勵機制和扶持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向生態農業投資。發展適應生態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打破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逐步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生態環境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3、加強全程監控
生態環境農業總的要求就是全程實行清潔生產。這就要求我們對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每個環節的規范化操作。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終農產品的環境安全質量檢測,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進一步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4、加強農民培訓
開展生態環境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環境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環境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5、加強研究開發
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實施生態農業的基礎。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以科技化帶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6、加強社會服務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服務質量不高,是制約生態環境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導和鼓勵各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鄉土專家、高校技術人才,以組建股份制公司或協會等形式,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服務,進一步強化服務職能,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
四、結論
農業已成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行業、正制約著其自身的持續發展。我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產量、進口量均為世界第一,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同時中國農村還面臨著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等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而生態農業正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對農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扶貧開發、發展農村經濟和解決農村能源問題等都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生態環境農業是當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中應研究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152000黑龍江省綏化市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