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子

林業發展對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效益,還可維持生態平衡。但是從我國林業建設實際情況來看,建設條件受到一定限制,我國森林總面積遠遠達不到實際用林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有關部門必須提高林業栽培種植水平,加強對林木種植管理,才能保障林業穩定發展。
1、林業栽培種植的遵守原則
1.1因地制宜,選擇適宜樹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植物也不例外,不同的氣候、環境、土壤,所種植的植物也不一樣。因此在林業栽培種植過程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考慮樹種對當地的土壤質量與環境要求,才能確保樹種健康生長。此外,在選擇樹種時,還需選擇生命周期長、抗病的樹種,提高樹種的成活率。
1.2重視植物多樣化,確保生態結構的合理性
人工造林和原始森林不同于本身的生態結構,具有單一性的特點。例如速生桉樹豐產林,整個造林當中只有一種樹種,一旦發生病蟲害,勢必會加快蔓延與擴散速度。因此在種植樹種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植物的多樣化原則,合理搭配樹種,以優化人造林的生態結構。
2、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
2.1選種
在林業栽培種植過程中,必須選擇使用的樹種來種植。因為不同的樹種,具有的功能也不同。此外,還需充分考慮樹種適宜的環境,這樣才能確保樹種茁壯成長,為人們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例如某省位于我國最東北部,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毛白楊與紫花苜蓿進行種植。因為毛白楊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健康生長,是一種速生類型的樹種。而紫花苜蓿適宜在具有大陸性氣候的地區生長,具有較強的使用價值,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此外,在選擇樹種過程中,必須選出病害樹種,并將根須長度控制在30~40cm內,確保樹種能夠牢固扎根于土壤。
2.2施足底肥
在種植樹種前,必須按照造林方案,合理設計樹種種植密度,開外溝槽,深為40cm,體積在50cm3內,單株種植,行距為3×6m或者是3×8m,保證樹種有足夠空間進行生長。此外,在種植過程中,還需施足底肥,改善土壤結構。為防止土壤傳播病蟲害,還需使用農藥噴灑土壤進行消毒。例如在種植紫花苜蓿時,應合理布設株行距,盡可能控制在3×8m內,并通過開溝犁鑿方式開外溝槽,深為40cm。完成溝槽開挖工作后,需要在溝內開挖深坑,坑洞體積為50cm3。在種植樹種前,需要在坑洞內施磷酸二胺與腐熟糞肥,才能種植樹種。
2.3種植
在種植樹種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將樹種根系部位浸泡在6號生根粉溶液中。完成種植工作后,立即澆水,順著溝槽澆灌,待水分滲入后第2天,在早上或者是下午夯實、扶植樹種,避免樹種倒伏、露根。
2.4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楊樹病蟲害主要包括潰瘍病、藍皮病與天幕蟲病(如表1所示);在防治樹種病蟲害時,應根據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遵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農業和物理機械有機結合進行防治。
2.5加強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直接影響到樹種的生長率,因此必須加強栽培管理,做好施肥、除草、灌溉工作,從而促進樹種茁壯生長,提高樹種成活率。具體體現為:(1)種植后,需要按照實際情況來澆水,保證土壤水分充足。在夏季干旱季節,由于蒸發量過大,在澆水時,應在早上或者是下午進行,澆灌次數為1~2次。(2)施肥。在重施基肥后,還需多次追肥。通常對樹種施速效氮肥尿素,每株0.25kg,保證營養充足。(3)做好除草、防凍工作。對于剛種植的樹種,需要進行涂白處理,每年中耕除草~4次,每次3個月。在初冬季節來臨前,必須對樹種淋澆凍水,直到春季來臨萬物復蘇時,才能解凍淋澆返青水,確保樹種正常生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林業栽培種植能夠綠化園林、美化城市,改善生態環境。但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樹種的原則來種植。此外,還應選擇合理樹種,施足底肥,并做好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樹種茁壯成長,從而提高成活率。
(作者單位:152400黑龍江省慶安國有林場管理局大青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