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課程改革雖然在各種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層出不窮,卻并沒有深入到“大腦”層面。如果課堂教學只向學生傳授一些固定的知識,那么在對學習的促進方面肯定效果不大,也不可能有效地深化教學改革的“靈魂”。學習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獨立的思維是學生學好習的前提,課堂教學的重點應從“知識層面”逐步上升到“思維層面”,并且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這一點在國內外的認知科學領域有很多理論經驗可以借鑒。本文分析思維視覺類構建的基本思路,以小學教學為例闡明思維可視化課堂模式的研究與構建。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課堂;思維訓練;閱讀教學
一、相關概念的介紹
1.思維是人與動物在心理活動上的的本質區別。一直以來,人們都在不斷試圖通過直觀的可視化形式來記錄思維運行過程。思維可視化具體指的是將不可見的思維結構、思維方法或者思維過程通過圖示展現出來。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思維的可視化將零散知識系統化,讓知識上下更為連貫,更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思維導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思維可視化處理方式,目前,在全國近一百所中小學思維可視化課堂上進行教學運用。
2.思維可視化課堂是指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可視化,運用思維的可視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訓練學生掌握知識背后的聯系或規律,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課堂思維可視化的概念界定
課堂思維可視化教學是指視覺思維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情況以及教學評價的可視化操作。使用可視化技術思維可以有效地教導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訓練學生掌握知識和探索知識背后的聯系及規律。這樣還可以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有很大成效。與傳統教學相比,課堂思維可視化需要做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傳授知識與訓練思維
傳授知識與訓練思維二者間不存在前后關系,二是相輔相成。學生們在進行知識積累的過程就是其思考的過程,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都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決定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深度。脫離傳授知識單方面講思維的訓練是無源之水,學生的思維發展應與知識積累的厚度相匹配。
2.教師與學生的定位
利用思維可視化來實現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逐步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咨詢者、鼓勵者,將學生從學習的機械過程中中解放出來,從而追求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改變以往上課時以自我為主體的主觀意識,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最終達到一種“輕松學”的狀態。
學生們的角色應該由單調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思維的主導者、課堂的參與者及改造者。運用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營造輕松、和諧、互動性強的學習氣氛,避免出現壓抑的課堂氛圍,從而充分調動出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三、模式——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
新課改特別注重“感悟、思考、理解”等與發散性思維密切相連的行為活動,思維可視化課堂教學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思維可視化課堂主要以“傳授知識”和“思維訓練”為目標,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及計算機軟件技術作為支撐,以“師生共同參與”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思維可視化教學的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閱讀的目標就是了解于掌握課本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以及每一篇文章,從而把握住課文的中心思想。訓練思維的層面也是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思維的構建、了解、活動和創新。傳授知識和創建思維并不是獨立的兩個個體,它是在訓練思維的范圍內將傳授知識整合,從而將兩者融入到一起。例如,在我們學習漢字的時候有兩個步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認識”,其次是“會寫”,一旦達到了這兩個目標,我們就可以在腦中從同音字、詞語、句子等多方面來制作可視化的圖形。這樣一來,不僅學會了掌握及運用新知識,又發散了思維并激發了大腦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傳授知識”和“訓練思維”兩條目標主題將課堂變得更加可視化:一方面將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外露化,另一方面將學生們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變得可操作以及可視化。
四、思維可視化在課堂上的具體操作
作為一個師生共同參與活動,思維可視化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大體包含以下五個環節:1.情景導入。在教學中創建情景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發散性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創建情景的方式可以通過實物的形式來表現。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現閱讀內容,將課本上的文字以圖片、聲音以及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們在視覺、聽覺多方面感受課本內容的沖擊,無疑這種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們留下更深的印象。2. 激發學生們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注重教授學生們課本內容,要注重發散學生們的思維,激發起想象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3.孩子們主動探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幫助學生們建立閱讀目標,然后由學生們自己朝著目標的方向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找到課本知識點之間的結合點。4. 小組合作。老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們分為幾個小組,讓小組之間各自闡釋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此來實現不同思維相互碰撞的結果,從而也就可以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5.評析總結。這個過程是對學生們的一系列活動進行監督、檢驗和總結的過程。它可以將學生們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以及提高的各方面能力進行概括和升華,發現其規律并為以后的可視化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思維可視化教學應該將重點放在思維層面上,這樣才能發現、解決一些真正的問題。本文中提到的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是將思維可視化與小學語文閱讀相結合的一種嘗試。并且由此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是有很大幫助的。在今后的可視化課堂研究中,我們可以往多科目、多領域方面研究,爭取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慧臣,王玥. 我國思維可視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中國知網2003—2013年論文的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 2014(04)
[2]張慶林,劉電芝,連庸華. 平面幾何解題思維策略訓練的實驗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3)
[3]陳旭遠主編.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