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斌
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影響,我國不斷加強在生態系統發展與管理方面投入,使其成為保障我國生態環境穩定與自然環境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此期間做好山地森林生態采運工作尤為重要,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確保我國生態系統的穩健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提高我國森林資源保有量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重要作用。
一、山地森林生態采運理論與技術
1.山地森林生態采運理論
(1)森林生態采運的概念
森林生態采伐定義為在森林生態理論指導下,通過采伐和更新使森林的開發利用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相協調,使森林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盡可能地達到對立的統一,以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的森林作業。森林生態采運具體而言是通過采取最優作業模式、選用適宜的工藝類型、選擇適當更新方式、設計生態型作業設備及建設考慮生態的林道網等作業措施達到森林可持續利用的目的。與森林生態采伐相比,生態采運除了包括采伐和集材作業,還包括木材的運輸過程。“生態采伐”或“生態采運”等專業名詞被廣泛應用于森林采伐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
(2)森林生態采運的內涵
自生態采運提出后,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不少學者對森林生態采運理論的內涵進行了延伸。張會儒等認為生態采伐理論應包含 3 個層次,即林分、景觀和模擬自然干擾,提出應建立由適用多種森林類型的共性技術原則和針對特定森林生態系統的個性技術指標組成的森林生態采伐更新技術體系,并指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在共性技術方面應注重分類制定不同區域的森林采伐作業規程,系統地全面地研究森林生態采伐更新技術,對森林采伐作業模式進行評價及選優,力求將采伐對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降至最低;在個性技術要求上則應針對不同林分類型制定特定的采伐更新模式,在實現木材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盡可能通過采伐對林分結構進行調整,確保森林系統多種功能的有效發揮。
2.山地森林生態采運技術
(1)森林作業
森林作業的基礎工作目標,即是通過森林自主經營的方式來提升森林經濟效益,從而在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提高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率及社會效益。所以森林作業即是林業發展的基礎要素,需要通過對土壤、環境及生態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以此確保森林系統的和諧發展,通過森林作業工作,來進一步完善森林采運工作。森林作業包含多個項目,其中森林擇伐工作不容忽視,是確保森林資源整體質量的有效措施,所以在森林資源作業開展過程中,需不斷加強各不同類型工作的協同性與一致性,以此推動森林生態采運工作的全面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
(2)森林景觀
森林景觀是我國現代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核心,做好森林景觀工作,盡在經濟效益方面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我國森林景觀問題主要受到海拔坡向及環境破壞等因素影響,導致其發展速度過慢并伴有森林景觀發展不穩定問題。嚴重的影響森林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所以在下一階段山地森林生態采運工作開展過程中,需將森林景觀問題充分的考慮在內,并建立起完善的森林生態景觀格局與體系,以便于為我國未來森林資源的采伐與應用提供有力的保證。
二、森林采伐對環境的影響
1.國外研究現狀
采伐作業被認為是全球鳥類多樣性的最大威脅,尤其皆伐作業,這是由于皆伐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森林的結構多樣性,而鳥類豐富度往往與植物結構多樣性相關。擇伐周新年等:山地森林生態采運研究進展較皆伐影響小,但擇伐也會破壞關鍵的生態相互作用(如植物傳粉者和植物種子擴散等)。如報道了擇伐樣地中食果鳥類的豐富度與結果樹種的相互作用都受到了負面影響,采伐樣地中體積較大的食果鳥類(如犀鳥)豐富度及相互作用強度降低。
2.國內研究現狀
森林流域由于林冠截留、地被物層過濾與土壤入滲等有效地過濾、吸收和凈化了降雨徑流中的泥沙、有機物質及污染物等,因此森林中溪流的水質比其它陸地水質一般都更好,但森林經營活動,例如皆伐等,都可能影響徑流量和水中的沉淀物,從而降低水質。森林采伐不僅影響了水的溫度、pH 值、導電率與渾濁度等物理性質,同時影響了水中的溶解氧等化學性質。森林凋落物具有獨特的蓄水功能,能有效攔蓄降雨,減少并過濾因地表徑流帶走的大量泥沙,涵養森林水源。
三、山地森林生態采運研究存在問題及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生態意識
雖然中國提出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有一定時間,但在實踐中卻受到阻礙。一方面原因是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木材的需求不斷增多,加之森林生態采運理論與技術較為復雜,成本較高,在缺乏國家補貼支持和短期經濟利益驅使下,不少林場仍延續傳統的采伐方式;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家在采運方面投入的科研經費有限,生態采運并未能真正推廣實施。中國森林采運技術在森林可持續經營中具有雙重性,應正確認識到森林生態采運技術的發展規律。應把生態采運理論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指導思想,將生態采運技術作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手段,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體系,如獎懲措施,對積極采用生態采運的給予適當補助;而對無序和過量的采伐行為,進行相應的教育及懲罰。此外,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森林特點,制定適宜的森林生態采運作業規程,確保山地森林生態采運作業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以實現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2.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裝備研發
中國在山地森林生態采運上的研究多是理論方面,要在實際森林作業中進行生態采運,必須要有實用有效的生態技術與工程技術的支持。當前中國對技術體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特定地區的特定林分,并且由于專業角度不同,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也存在差異并且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系統性較差,無法形成一套普遍適用的體系。雖然對森林采集運作業方式的適用范圍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采集運設備的限制等因素,很多林業生產單位并未采用理上經濟環保的采集運方式。因此,應加大國家與生產單位的合作,如建立生產合作或科研合作機制,由生產單位主要出資、政府按農業機械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補助;或以生產單位作為科研基地,國家提供科研基金資助
四、結語
森林采運工作至關重要,對于確保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發展及提高環境質量均有著重要意義,我國林業發展邁向現代化與規范化的重要體現。因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采用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同時還應不增加相關森林生態采運研究工作的資金與人力資源投入,以此打造完善的山地森林生態采運體系,繼而為保證我國森林系統的穩定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161000黑龍江省鶴北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