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艷
摘要: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是一首能夠和貝多芬交響樂齊名的交響曲,其結構、配器方面影響了音樂歷史上眾多音樂家。
關鍵詞:勃拉姆斯;交響曲;浪漫主義
德國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生于漢堡一個職業樂師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十五歲起開始過著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十九世紀后半葉,在德國浪漫主義樂派興盛發展的同時,產生了一些極端化的潮流,如一些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把統一的音樂進行繁瑣的分割,在華麗的外表和眩目的辭藻下掩蓋著空洞的內容。1848年德國革命失敗后,德國的分裂和社會的矛盾造成了德國藝術界的分裂,給整個德國文化帶來危機。勃拉姆斯對于貝多芬以來的古典音樂遺產,既不是“打碎”后據為己有,也不是重新熔化,而是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完整地繼承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優良傳統,同時又運用了浪漫派的創作技巧,他還廣泛運用民間音樂,有意識地發展民族特征,從而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的音系。由于勃拉姆斯的作品不失浪漫主義的詩情與幻想的特點,它仍屬浪漫主義作曲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爾德城擔任合唱指揮,接觸到各個不同時代和風格的合唱作品,為他后來創作大型聲樂作品打下牢固的基礎。1897年4月3日,他在維也納逝世。勃拉姆斯是一個沉靜、樸實、厭惡虛飾的音樂家,他的這些品質也表現在他的創作上。交響樂是勃拉姆斯創作中的最高成就,雖然只有四部,但它對德國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交響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43歲的時候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樂,為了完成第一交響樂,勃拉姆斯花費了整整十四年的功夫,可見他對藝術創作的嚴謹態度。他的作品獨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興式的氣質和豐富的形象,他從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中不斷汲取力量,著力表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這部交響樂被指揮家彪羅成為《第十交響樂》,認為它是繼貝多芬九個交響樂后當之無愧的作品。
勃拉姆斯的交響樂構思壯麗、規模宏大,保持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風格。《c小調第一交響曲》從構思到最后完成,先后幾近十五年的時間,第一樂章完成于1862年,而整個交響曲則到1876年才完成。交響曲在風格、精神乃至結構原則上都接近貝多芬的作品特點,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用傳統的奏鳴曲式寫成,序奏是一個慢板式的宏偉的段落,確立了悲劇性的基調,實際上預示了整出戲劇的內容:定音鼓不斷的敲擊,低音大管和低音提琴均勻奏出的一系列八分音符,構成陰沉不祥的悲劇氣氛。接著,呈示部興奮、熱烈的主題以富于戰斗性的快板進行曲形式出現,一個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上行旋律,另一個是木管樂器和中提琴的下行樂句,這個上行旋律好像主導動機一樣,它孕育出第一樂章的基本主題,并在整個樂章中起作用。在這段引子中還出現了兩個動機:第一個是寬廣音程的跳躍,這個音型后來在樂章中用來表現一種絕望的心情;第二個動機是弦樂器齊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好像是對美好未來的一絲希望。當引子漸漸平息后,情緒出現了轉折,仿佛一出悲劇的宏偉序幕一揭開,劇情的發展就完全展露在聽眾面前。緊接著,弦樂的撥奏又燃氣激情的火焰,音樂再一次高昂起來,這個主題的進行是不安定的、爆發性的,它的發展像萬馬奔騰那般有氣勢,不多久情緒轉趨和緩,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寧靜瞬間:雙簧管奏出了一個溫柔感人的旋律,像是輕輕嘆息。一轉眼,樂隊剛要靜息下來,中提琴立即撥弦奏出一個新的主題,它起初輕聲,但堅強有力,這是呈示部結尾段的主題,有點兇險的意味,使整個樂章的發展更加活躍。很快進入到發展部,樂章的發展部非常緊湊,音樂有一定的感情起伏。在發展部末尾,非常強烈地再現了引子的主題,再現部的音樂大體上按照呈示部的順序重現,尾聲中又浮現了引子中定音鼓的敲擊,在溫柔起伏的音樂浪潮中,第一主題最后一次露面,但它的進行猝然中斷,惱人的斗爭并沒有解決,弦樂器組最后一個撥弦音把整個樂章帶入寂靜之中而告終。
在經歷過第一樂章的暴風雨后,當中兩個樂章就顯得格外溫暖,使人想到平靜的大自然景色,或是賞心悅目的風景畫,這兩個樂章的特點是進行從容不迫、情調明朗卻又帶有些許傷感。第二樂章是一首典型的器樂抒情詩,表現出一股淡淡的抑郁和失望情緒,體現了對生活靜觀中產生的夢幻和沉思的心境。樂章直接從弦樂器奏出的柔和平靜的第一主題開始,旋律美妙但卻十分傷感,它那寬廣的呼吸,猶如透過淚珠的笑容。緊接著,雙簧管便孤獨地奏出沉思的旋律,有一種內省的深沉悲哀,當沉思的旋律再現時,圓號也加了進來,音樂顯得格外深沉、豐滿和抒情。
第三樂章用復三段體形式寫成,充滿著維也納日常生活中舞曲的音調,文雅而優美。它繼續發展了前一樂章的抒情氣氛,也可以說是一首小型的間奏曲,懷有輕淡的憂郁之情。樂章的第一主題開始由單簧管柔美地奏出,它的進行典雅、秀麗,充滿著維也納生活舞蹈音樂的音調,由于省略了低音大管和定音鼓,色澤清澈透明。這一主題反復陳述的間隙,有一段更加詼諧性的穿插,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匈牙利民間的音調,這一插段歷時雖短,但對音樂的節奏和樣式的變換影響很大。后來,開頭一段音樂重又呈現,只是其中類似匈牙利音樂主題的插段卻省略掉了。像第一樂章那樣,終曲也從一段引子開始,首先是絕望的又一次表現,樂隊的慟哭,從深處偷偷地爬上來并迅速席卷全部弦樂器組的神秘撥奏,以及定音鼓的滾奏,掀起了一次次的浪潮起伏。突然,一個法國號在小提琴的顫音背景上溫柔地奏出一個動人的旋律,隨后長笛立即用它那冰冷的銀色音響加以復奏。樂章的基本主題終于在弦樂器組上呈現了,它在C大調中顯得那么純樸,同時又是那么堂皇、雄偉。在這個基本主題旋律稍經反復和發展之后,引子中那個法國號的旋律又出現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主題,仍由小提琴奏出,它的進行輕盈優美,與此同時,有一個低聲部的下行動機頑強地糾纏著這一主題的活潑進行。
第四樂章是一個歡樂的快板,用奏鳴曲形式寫成,但是在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呈現后,作者運用類似合唱的基本主題以構筑一首宏偉的歡樂頌歌,因此他省略了傳統的發展部,同時他把發展部的任務交給了再現部去完成,即把發展和再現的作用結合在一起。再現部開始時,德意志大學生革命歌曲的音調在弦樂上爆發出來,十分輝煌燦爛。在樂曲的尾聲中,銅管樂器以其雄偉的力量完全主宰了整個樂隊,這部c小調交響曲最后用C大調強有力的主和弦作為結束,一切都沉浸在勝利和凱旋的歡樂之中,成為對生活的大喜若狂的贊頌。
勃拉姆斯的創作雖然也存在著矛盾,他運用古典的宏偉曲式,但內容常有主觀主義的印記,他的作品結構嚴謹、凝練,但又帶有學究氣息,這主要是因為他常常同社會潮流相隔絕導致的。他的一生鮮有什么驚人的事跡,但是他平靜的創作活動為他贏得了盛名和榮譽,他不追求色彩和光輝的表現,但他真的在用音樂撰寫生命。
參考文獻:
[1]《歐洲古典名曲欣賞》 馬慧玲編著 北京出版社
[2]《世界名曲欣賞》 楊民望編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