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秉俠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六盤山 750001)
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實驗,在做實驗之前往往要求學生做預實驗。所謂預實驗,就是在正式實驗之前先做一個實驗,這樣可摸索實驗條件,也可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以免因實驗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預實驗在生物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尤其在提高生物學實驗教學效率和學生動手能力方面起著推動作用,要成功開設一堂實驗課,必須要重視預實驗。本文通過做“探索生長素類似物NAA促進垂柳枝條生根最適濃度”實驗的預實驗過程,論述做預實驗的重要作用。
實驗變量,也就是自變量,指的是在實驗中人為改變的變量。在實驗中準確、正確地施加自變量對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尤為重要。
1.1 準確配制自變量濃度 例如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NAA促進垂柳生根最適濃度”的實驗中,NAA的不同濃度是自變量,準確配制各濃度梯度的NAA溶液是這個探究實驗的關鍵。通常的做法是在溶解NAA時加少量的乙醇可幫助其溶解,但在進行實驗時,當將0.2 g的NAA溶解在250 mL蒸餾水中時,NAA卻并不溶解,再滴入少許酒精時依然不溶解。在重新做的實驗中,嘗試先將0.2 g的NAA加入10 mL的酒精中,NAA能完全溶解在酒精中,但將溶解液加水稀釋到250 mL時,溶液卻出現(xiàn)了白色的絮狀物,此時無論在溶液中再加多少水,都無法將白色的絮狀物溶解。再次試驗時嘗試將0.2 g的NAA溶解在20 mL酒精中再用蒸餾水定溶到250 mL時,溶液中卻沒出現(xiàn)白色絮狀物。從以上幾次實驗中看出,準確控制蒸餾水與酒精的比例是配好NAA濃度的關鍵,酒精少了不能將NAA完全溶解,酒精多了會將枝條燒死。
1.2 施加NAA的環(huán)境條件也是實驗的關鍵 例如給枝條施加生長素時可采用浸泡法和沾蘸法,若選用浸泡法最好在遮陽和空氣濕度較高處進行處理,否則會影響生長素類似物NAA濃度,進而影響實驗結果。
所以,通過做預實驗進行摸索,使得正式做實驗時就能更正確、準確地施加實驗變量,保證實驗成功進行。
探究實驗往往要設置多組實驗組,例如在本實驗中就必須設置不同濃度梯度的組別進行對比研究,每組濃度如何設置?梯度控制在多少?這是很難把握的。設置不好有可能導致得出的實驗結果不準確或是錯誤的。在設置NAA濃度梯度時,參照教材莖的最適濃度10-4mol/L,分別配制了10-6mol/L、10-5mol/L、10-4mol/L、10-3mol/L、10-2mol/L、10-1mol/L的6組濃度梯度實驗組(表1),預實驗探索的結果(圖1)與書中參考值相差較大,因此在做正式實驗時,若選用垂柳枝條,可在正式實驗時將濃度梯度設置為 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10-4mol/L使實驗效果更好。通過預實驗可讓教師更合理地設置實驗組,在帶領學生做正式實驗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學生實驗出現(xiàn)問題時,能正確引導和解答。

圖1 不同濃度NAA處理下生根數(shù)結果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通過預實驗,才可更合理地做好實驗教學設計。
受教學經(jīng)費緊張的影響,一些學校不能將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實驗完全開展,即便具備實驗條件,由于課時少或受教師自身實驗素質的影響,也不能將生物學實驗完全落實到位,有些實驗僅停留在講實驗和背實驗原理、方法、材料等教學形式上,具體如何做實驗有些教師也不是很清楚,而通過預實驗可使理論和實踐相銜接。例如在做本實驗的預實驗時,選取剛從地面長出的一年生枝條梢部、中部和基部,看哪個部位更容易生根,實驗結果(圖2,本文圖2~圖7見封四)表明選用枝條中部效果最好,且最好選取直徑在0.5~1 cm的枝條,直徑大于1 cm的枝條細胞分裂太弱,而直徑小于0.5 cm的枝條太細不利于吸收水分。此外,設計實驗記錄表時最好一天一觀察,因為枝條每天都有變化,且第4天枝條就開始生根,每天變化很大,意外情況隨時發(fā)生,每天一次觀察能更真實地記錄實驗現(xiàn)象。其次,本實驗控制無關變量尤為重要,例如枝條的粗細,每天觀察的時間,加培養(yǎng)液的量,培養(yǎng)的條件等均要相同。此外,每個枝條上芽的數(shù)量,枝條基部斜切面的大小等因素對實驗結果影響也特別大,尤其選擇枝條部位一定要相同。教師只有預先做了實驗,才能有針對性地講解,就不會照本宣科,空談理論,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成為一個真正出色的實驗課的引導者。

表1 不同濃度NAA處理下生根數(shù)記錄表
合格的生物學教師應具備過硬的實驗素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做預實驗,教師可熟悉操作方法及操作過程,判斷設計方法是否正確、合理,才能對每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嚴格的批改。例如,通過做“探索NAA促進垂柳枝條生根”實驗的預實驗,學會如何使用電子天平,如何將摩爾濃度換算成質量百分比濃度,如何將濃溶液逐步稀釋成稀溶液等操作,學會寫實驗日記及根據(jù)實驗進展變化情況重新調整實驗。例如有一段日記這樣記錄:“今天當我推開實驗室門時,發(fā)現(xiàn)10-2mol/L那組枝條上出現(xiàn)了白色的水晶條(圖3),燒杯底也有薄薄的一層(圖4),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其他組沒有,難道NAA濃度配高了?可為什么10-1mol/L那組沒有?”通過寫日記筆者不僅記錄了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現(xiàn)象,且鍛煉了自身的實驗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還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嚴謹?shù)目蒲凶黠L。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實驗,需要教師做到“穩(wěn)、準、快”,做預實驗可讓生物學教師具備嫻熟的動手能力。通過做預實驗,讓筆者體會到了所謂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真正含義。
教師真正的本領不在于是否會講授知識,而在于能否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怕上課變?yōu)榕孪抡n。求知欲來源于何處?就是學生在親自動手過程中遇到問題,缺乏相應的知識進行解釋,從而產(chǎn)生探索新知識的沖動。例如在做“探索生長素類似物NAA促進垂柳生根最適濃度”預實驗時,出現(xiàn)了許多事先不知的現(xiàn)象:清水中的枝條最先生根、長葉;經(jīng) 10-6mol/L的NAA處理的組別生根數(shù)量最多卻不長葉;經(jīng)10-4mol/L和10-5mol/L處理的組別開始幾天生根數(shù)較少,但后期卻大量生根。雖然10-4mol/L組的生根數(shù)相對較少,但斜切面?zhèn)谔幮纬捎鷤M織又特別多,但清水和10-6mol/L的NAA組別卻觀察不到愈傷組織(圖5~圖7)。這一系列異常現(xiàn)象強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他們急于想知道原因,進而要求進一步做實驗進行探究。平時上理論課讓學生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感覺很困難,現(xiàn)在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很多待探究的問題。
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學生就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再是氣餒和放棄,而是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在做NAA促進垂柳生根實驗時,要將NAA的摩爾量換成質量百分比濃度,學生雖然在化學課上學過,但實際操作時感覺不是很清楚,且也沒學過NAA的分子量,但在做實驗的欲望驅使下他們利用網(wǎng)絡查找分子量,又主動請教化學教師講解,最后成功解決。學生通過參加預實驗,不僅可鍛煉其實驗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積極思考的能力,還可在實驗中得到快樂和放松,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課堂中難以掌握的理論知識,由此學生自然就對生物學學習充滿興趣。
總之,生物學教師在進行生物學實驗前應認真做好預實驗工作,使預實驗成為正式實驗的開路先鋒,成為生物學教師提升自己實驗素養(yǎng)的最佳手段,也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和生物學興趣的最好方法。
[1]顏順意.淺談預實驗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育,2016(10):38.
[2]羅駿.優(yōu)化科學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3(4):8.
[3]朱毅鴻.談預實驗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作用.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