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晗 周怡梅
聯合黨委開辟脫貧致富新路徑
包晗 周怡梅

秧田溝村村民為圓黃梨套袋 供圖/巴中組
巴中市巴州區曾口鎮秧田溝村和椿樹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近30%,隔著一條東溪河,對面的壽星村則是以中藥材和果蔬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長期以來,三個村在經濟發展上各行其是,貧富差距也愈發明顯。
在巴中,像這樣的地域相鄰但資源無法共享的村子還有很多,傳統的村級黨組織設置不僅增加運行成本,還人為阻隔生產要素流轉整合,制約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巴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黃傳龍要求,必須破解這一發展的短板,著力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讓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變成各炒一盤菜、同坐一桌席。”
巴中市以村級黨組織集中換屆為契機,在壽星、秧田溝、椿樹3個村試點組建聯村黨組織——東溪河黨委,設黨委委員7名,其中黨委書記1名、副書記2名;黨委下設泰壽果藥、椿樹養殖、壽星果蔬、秧田溝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4個產業黨支部和1個青年人才黨支部。黨委駐地設在地處中心位置的秧田溝村,致富能人馮飛在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當選為聯合黨委書記。
聯合黨委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公共資源,將黨員活動室、衛生室、幼兒園、農家書屋等便民服務設施向中心村——秧田溝村集中。“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減少壽星、椿樹2個村級陣地維護和運行成本,還可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馮飛介紹說。
聯合黨委把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作為核心任務。依托壽星村良好的產業基礎,在該村建立果蔬冷凍庫,搭建電商銷售平臺,將優勢產業延伸到其他2個村;規模流轉土地4000余畝,發展果蔬、藥材、水產等特色產業2800余畝,推動特色產業集中連片、規模發展。
5月初,走進秧田溝村,大片梨樹桃樹映入眼簾,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忙得熱火朝天。望著眼前的魚塘,養殖大戶彭華庭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沒有聯合黨委,我還在那一畝三分地上單打獨斗,哪會有如今120畝的規模哦。”
2014年,彭華庭返鄉后租賃了三十余畝土地養殖臺灣泥鰍,每畝純收入達4000元,但因為資金短缺,一直沒能形成規模。自從聯合黨委成立后,椿樹養殖專業合作社打捆養殖項目,爭取了80萬的涉農資金,又請來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如今合作社魚塘越來越大,泥鰍越養越多,不僅讓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年人均增收3000元,還帶動10來戶農戶發展水產養殖。
聯合黨委實行“示范基地+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產業推進模式,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將零星產業連接起來,讓支部在前面引路,讓產業為發展鋪路。種植大戶馮太平、楊桂蘭等致富帶頭人,成立4個專業合作社,共有734名群眾入社,其中貧困群眾65戶276人。今年將重點推廣特色產業,預計三年內擴展圓黃梨、柑橘、泥鰍、藥材等特色產業3000畝,實現人均增收5600元、人均純收入11000元以上、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
東溪河黨委整合公共資源、完善運行機制、集聚生產要素的生動實踐,是構建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的有益探索。接下來,巴中市將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由地域型向功能型拓展,實現產業發展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公共服務一體推動,走出一條區域化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作者單位:巴中市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