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西平:人口大鎮的新型城鎮化進程
本刊記者 張微微
劉素是一位二十來歲的中江女孩,2016 年,常年背井離鄉的她跟一起在廣州打工的綿陽三臺姑娘小趙商量回鄉創業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咨詢,她們最終把寄托著未來的小服裝店開在了三臺縣的西平鎮。
“西平素有‘小三臺’之稱,我們看中的就是這里繁華的商業環境。”劉素告訴記者,西平與中江毗鄰,回家看望父母也方便了很多,“等過幾年賺到更多的錢,就在鎮上買房子,接父母過來住。”劉素指著遠處凱江畔正在施工建設的橙色電梯公寓,眼里充滿了期待。
西平鎮位于三臺縣城以西的凱江之濱,從古至今在三臺經濟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西平的鄉鎮企業盛極一時,曾被評為“四川省鄉鎮企業重鎮”。在當地人心中,西平的經濟發展史曾讓他們感到無比自豪。然而,隨著市場經濟步伐的加快,西平的鄉鎮企業也由盛轉衰,紛紛以破產謝幕。
沒有企業的支撐,整個鄉鎮失去了經濟活力。失去活力的小鎮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西平這一沉默便是十年。直到 2013 年 5 月,西平鎮被列入全省“百鎮建設行動”重點鎮后,在項目、資金、政策、業務指導等方面得到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沉寂多年的昔日強鎮走上了一條復興發展之路。
2015 年,綿陽市被納入國家第二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地區,西平鎮再次搶抓機遇,按照“建設三臺縣域副中心和幸福美麗西平”總體目標和“活力新城、韻味古鎮、秀美鄉村、幸福家園”總體定位,實現空間布局、承載能力、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生態保護同步提升。
通過向上爭取、吸納社會資金、發動群眾籌資籌勞上下聯動三大途徑,目前,西平鎮已形成以 2 公里長、24 米寬的西蜀大道,1 公里長、20 米寬的建設街為兩軸,沿凱江生態濱水一帶為軸心,分布于鎮區的三個城鎮居住組團、一個城鎮商貿組團、一個文化旅游組團、古鎮旅游配套組團及濱河休閑組團的“兩軸、一帶、七組團”的城鎮發展格局。新增城鎮建成區面積 0.5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 2.26 萬人,城鎮化率達 39%。
在新建的電梯小區——錦繡花園外,一對年輕夫婦經營著一家裝修時尚的商務酒店,他們告訴記者,目前政府正在整體打造小區旁的凱江兩岸,等生態景觀一建成,西平將更加繁華,“你看我們背后這電梯公寓,均價都 2700 元了,跟三臺縣城沒啥兩樣。”
幾年前,西平鎮的產業布局還在四川省村鎮建設發展中心、四川省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圖紙里,如今,這一個個鮮活的產業從紙上“躍然而起”,成為現實。
來到紅梁村,與 60% 以上村民集中居住區相配套的是那代表著“造血”功能的上千畝農業產業基地。
“西平是典型的人口大鎮、農業大鎮。因此,農業是我們主要的支柱產業。”紅梁村黨支部書記李順東說,按照鎮上“三個一萬畝”(一萬畝優質水稻、一萬畝藤椒、一萬畝中藥材)的規劃,紅梁村目前已種上了共 500 畝的藤椒,加上 2015 年進行品種改良的 800 畝核桃,為紅梁村 1500 多個村民致富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今日西平
村民林義芳,2012 年和丈夫一起開墾了一片荒山,種上了 5畝多的核桃樹,如今,她家房前屋后的一大片核桃樹都已經是碩果累累,壓彎枝頭。看著長勢喜人的核桃樹,林義芳似乎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去年自家拿去賣都賣了一千多元。
“現在這核桃根本就不愁銷路,光是逢場都供不應求。自從用上了互聯網,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訂單更是接都接不完。我兒子在天貓上開店,一月銷售兩噸,好多時候貨源不夠,還得去新疆挪貨。”李順東說。
在南埡村,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得到延伸。“除了還在長苗的 400 多畝藤椒,花生也是村上每家每戶都會種的作物,種一季花生,每戶收益能有 1000 多元。”南埡村黨支部書記戴安潤告訴記者。
優質的花生,為村上引進的食品加工企業蜀奇食品廠提供了充足的貨源。企業主唐作凱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年產值 2000 多萬元,年繳稅 200 萬元。“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將新鮮加工好的花生銷售到重慶、上海等全國各地。”不僅如此,廠里還提供了部分村民就近就業創收的機會,村民可在廠里勞動,領取一月 1700 元的固定工資,也可做零工,每人一天 40元。
2016 年西平鎮三產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6.3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依托蜀奇食品廠、舜天屠宰廠、凱河掛面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實現產值 2.45 億、GDP 占比 39%,農、林、牧、漁產業和服務業同比增長 5% ;第二產業實現產值 1.77 億元、GDP 占比 28%,同時西平鎮緊密結合縣委、縣府工業強縣戰略,依托成巴高速規劃一個中小工業集中發展區。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西平的公共服務布局也在不斷完善。傍晚時分,在占地 8.7 畝的紅梁村文化廣場上,周邊村落的居民會聚集在這里打籃球、跳廣場舞、使用健身器材 ;村上還設立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下棋、打牌、閱讀,設施一應俱全……
“每逢雙日,村上還會趕集,進行農副產品買賣,農閑時期,最多可達幾千人,5 條街道都被擠得水泄不通。”李順東談到,南埡村是西平在探索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過程中確立的中心村,目前有紅梁、南埡、新廟 3 個中心村,規劃建設新村聚居點,采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等模式引導周邊群眾到中心村建房居住。
南埡村通過集中修建安置點,大大節約了耕地,城鎮規模不斷擴大,村民還享受到集中供應的水、電、氣、光網設施。“已建成的綜合市場,用于農副食品交易,每逢趕集,周邊十幾個村都在這里集中貿易。”戴安潤介紹。
中心村的建設,主要是要讓村民享受到與城鎮同等的公共服務。在南埡村,建林多美幼兒園和涵蓋小學、初中的建林中心小學的規模成為亮點。記者來到幼兒園門前,三層高的小黃樓上彩旗飄揚,“這幼兒園占地接近 3000 平方米,涵蓋大、中、小、學前班,可容納本村與周邊村的學生 180 多人。”一位老師介紹,幼兒園的老師有本村的大學畢業生,也有外地慕名而來的教師。村里條件變好了,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鄉工作。(責編 :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