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姣
二月節(jié)令果實之枇杷 樹繁碧玉葉 柯疊黃金丸
崔月姣

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頁絹本設(shè)色縱二六·九厘米 橫二七·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出了正月,寒氣漸退,春暖花開的日子離我們又不遠了。一粒粒的花苞蓄積著整年的養(yǎng)分,正欲怒放、爭艷,而枇杷樹卻已悄悄結(jié)下了果實。
枇杷,又名琵琶果,金丸、蜜丸等,因其葉形似琵琶而得名,是薔薇科枇杷屬枇杷樹的果實。枇杷樹為常綠小喬木,原產(chǎn)于我國江蘇、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此外在印度、日本等國也有種植。其葉面色深,葉背色淺,呈倒卵形或長圓形,革質(zhì)。小枝粗壯,紅棕色,質(zhì)硬而韌,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枇杷花又名土冬花,臘月盛開,眾花成簇,花瓣五出,淺裂蒂大,潔白純凈,幽香沁人心脾。故宋代周紫芝有詩道:「黃菊已殘秋后朵,枇杷又放隔年花。」 枇杷秋萌冬花,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無他類者。農(nóng)歷二三月間結(jié)成果實,而后黃,其果味道甘美,肉質(zhì)細膩,柔軟多汁,爽口提神。
據(jù)《周禮·地官》,枇杷在漢代已為「珍異之物」,到了唐代,更被列為貢品。白居易曾有「淮山側(cè)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
的詩句,來形容當(dāng)時枇杷栽培的盛況。而枇杷與琵琶音同也曾引出一段笑談,據(jù)說古時有人收到一筐枇杷,大如雞蛋,喜出望外,但一看禮帖上卻寫的是「琵琶」,隨即寫下「枇杷不是此琵琶,只為當(dāng)年識字差。若使
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絲管盡開花」。而枇杷更為人所知的是其藥用價值,枇杷的花、葉、果均可入藥,有潤肺化痰之效。《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清朝光緒年間,御醫(yī)為慈禧太后擬「清熱止咳代茶飲」:甘菊二錢、霜桑葉二錢、廣皮一錢、枇杷葉二錢炙包煎、生地一錢五分、焦枳殼一錢五分、酒芩一錢、鮮蘆根二支切碎,水煎溫服。此方用甘菊、霜桑葉、生地清熱養(yǎng)陰生津,加枇杷葉、鮮蘆根起清肺化痰作用,又以枳殼寬中理氣,輔助治療慢性咽喉炎、痰多風(fēng)熱咳嗽等癥。

清 人參枇杷膏故宮博物院藏
枇杷不僅渾身是寶,其花朵凌寒綻放不與群芳爭艷,果實累累、俏皮可愛的特性歷來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宋人林椿繪有《枇杷山鳥圖》,一只繡眼翹尾引頸棲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fā)現(xiàn)其上有一只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枇杷果實成串,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藤黃,最后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展現(xiàn)出枇杷果成熟時的豐滿甜美。宋徽宗精于布局,工于摹寫,在其所繪《枇杷山鳥圖》中枇杷果實圓潤可愛,山雀鳳蝶顧盼生姿,更顯出枇杷的靈動活潑,也由此引出乾隆皇帝「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的感慨。
小小的枇杷,大大的功用,美美的滋味,在這春花爛漫之時,不妨期待這一口甘冽清爽,體會古人「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的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