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波,王玉華,李文磊,劉麗,劉英霞
(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山東日照 276826)
蝦蟹魚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技術
徐有波,王玉華,李文磊,劉麗,劉英霞
(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山東日照 276826)
南美白對蝦又名凡納濱對蝦,具備生長快、低耗氧、適鹽范圍廣、對蛋白質要求低、適合高密度養殖等特點,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優良對蝦品種。由于對蝦疾病頻繁發生,靠集約化養白對蝦單一品種,有時難以抵抗病害入侵。山東省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通過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與黑鯛魚的混合養殖,利用其不同的生態習性和攝食習性,防控白對蝦病害,從而達到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和黑鯛高效生態、健康養殖的效果。現將2016年蝦蟹魚混養技術及管護措施介紹如下。
采用山東省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對蝦試驗站養殖池塘5口,每口2 000 m2左右(3×667 m2),池底為沙泥底,有效水深2m,配備完整的進排水系統。進水采用自然海水,通過高位水塔經管道進入池塘,水質符合無公害養殖海水標準。池底中央設置凸頂凹底排水口,排水口直徑2.5m,上面覆蓋排水網罩,網眼0.8 cm,排水通過池底排水口、排水管道到達池外排水通道。排水管道直徑20 cm,排水量由池外閥門控制。
每年12月份蝦蟹出池結束后,排干水,清理池底淤泥、雜質,再進行曝曬。3月初,開始進水60 cm,然后潑灑80×10-6漂白粉進行消毒。15 d后,選擇晴天,對池水進行施肥,按照尿素1 kg/667m2、磷酸二氫鉀100 g/667m2,稀釋后全池潑灑。7 d后按照2 kg/667m2接種藻鉤蝦作為蝦蟹苗種基礎餌料培養。
3.1 投放時間
4月24日先投放梭子蟹苗,按照0.4萬只/667 m2投放,放苗水溫17℃、鹽度31、pH值8.0、溶解氧8.5mg/L。池塘水色呈黃褐色、透明度35 cm。白對蝦5月12日投放,按照3萬/667m2放苗。黑鯛魚苗7月10日投放,按照10尾/667m2投放。
3.2 苗種規格與質量要求
梭子蟹與白對蝦幼體均來自本單位苗種繁育中心,白對蝦規格在0.8 cm以上,選擇規格整齊、體色透明、攝食力強的幼蝦;梭子蟹苗為背甲寬0.8 cm的Ⅱ期幼蟹,選擇規格整齊、附肢齊全、活力強、投放后能立即散開的幼蟹。蝦蟹幼體經本單位綜合檢測中心和山東省水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檢測,確定不攜帶白斑、桃拉等病毒,檢測不出國家規定的違禁藥物。黑鯛來自當地育苗場,挑選200~250 g且規格均勻、無傷病、鱗片完整、活動力強的2齡幼魚。
4.1 餌料投喂
梭子蟹與白對蝦幼體早期以浮游生物和藻鉤蝦為食。以活性餌料為食,蝦蟹幼體活力強、生長快、抗病力強、且不污染水質。為防止餌料不足,可少量投喂煮熟的鮮雜魚碎屑等。5月底,觀察藻鉤蝦數量減少、基礎餌料已不足,這時候開始投喂海鮮蛋糕或小號配合飼料。蛋糕投餌量按照蝦蟹苗種體質量的10%、配合飼料按照5%左右投喂。每個池塘準備兩個可移動的餌料臺,可參照餌料臺的剩餌量和蝦蟹腸胃飽滿程度來調節投餌量。
蝦蟹幼體投餌初期以海鮮蛋糕和配合飼料為主,待白對蝦長到5 cm以上時,開始投喂藍蛤和剁碎的鮮雜魚(藍蛤由專人從江蘇贛榆販運,使用方便)。初期投喂破碎藍蛤,梭子蟹餌料同白對蝦一致,不必另行投喂。待對蝦長到7 cm以上時,開始投喂破碎的貽貝,投喂量為蝦蟹體質量的5%~10%。黑鯛魚以蝦蟹殘餌為食,不必單獨投喂,尤其喜歡貝類、鮮雜魚等餌料。當池水水溫低于18℃或連陰天的時候應減少投餌量,水質不良時,停止投餌。
4.2 水質管理
養殖期間水溫控制在16~32℃,鹽度24~32,pH值7.8~8.5,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養殖前期不必添水,到5月底,根據水體的透明度和溶解氧來逐漸添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低于30 cm開始添加新水。每天少量添水,逐漸加滿池塘,加水口套80目網袋,防止魚卵和敵害生物進入池塘。6月中旬池塘加滿水之后,開始少量換水。通過打開池外排水閥,池水連同池底排水口附近殘餌、糞便等雜質隨之排出池外,為防止排水口網罩破碎,排水閥外要套網袋,經常檢查排水情況,防止網罩破損,蝦蟹隨水流排出池外。
隨著6月份水溫升高,蝦蟹攝食量加大,生長速度加快,池塘中殘餌、糞便等雜質增加,水體中化學耗氧量增加,需要及時安裝增氧設備,來提高溶解氧,改良水質。我們采用微孔增氧和葉輪式增氧設備并用的方式,根據天氣和水中溶氧含量來安排開機時間。一般在晚上和陰雨天以及蝦蟹集中蛻皮造成耗氧量增大的時候啟動。采用微孔和葉輪式增氧設備不但能補充蝦蟹魚高密度養殖所消耗的溶解氧,而且能分解池中氨氮、亞硝酸鹽及有機物,抑制細菌的繁殖,改良水質,減少疾病發生。
從6月中旬開始每隔半月使用一次微生態制劑,早期使用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每次用量1×10-6~2×10-6,光合細菌按照3×10-6~4×10-6施用。養殖后期,根據池塘底質狀況,使用底質改良制劑“利生底改王”等微生物制劑,每次用量0.5×10-6~1×10-6,稀釋后潑灑全池。
4.3 日常巡視
每天早中晚巡視池塘,測量好水溫,觀察蝦蟹魚活動、攝食及水質情況,及時撈出池中漂浮物。每隔10 d記錄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氨氮、蝦蟹體長和腸胃飽食情況。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在高溫悶熱和陰雨天更要注意巡護,防止意外發生。
5.1 投喂藥餌
幼蝦養殖初期,為提高免疫力,使用免疫增強劑和VC預防病害,攪拌海鮮蛋糕1 g/kg:使用干飼料增強劑2 g/kg,用生雞蛋在水中攪拌做黏合包衣劑,當天拌好晾干,每隔10 d投喂3~5 d。病害高發期,視水溫及細菌病情況,可同時在餌料中加入土霉素2 g/kg,也可使用2 g/kg氟苯尼考或大蒜素拌藥餌。每隔10 d投喂1次,每次投喂3~5 d,在收獲之前1個月停止施藥。
5.2 生物防控
針對南美白對蝦池塘集約化單養發病率越來越高的趨勢,通過南美白對蝦、梭子蟹和黑鯛魚混養,利用梭子蟹和黑鯛捕食病殘蝦,可以有效降低對蝦發病率。由于白對蝦活動靈敏、逃生自如,梭子蟹和黑鯛很難捕捉到健康蝦。黑鯛魚習性一般是白天活動,夜晚幾乎不攝食,白對蝦白天大多潛伏在池底泥沙中,夜晚出來活動。黑鯛攝食方式是撕裂式,不像其他魚類(鱸魚等)吞噬攝食,從解剖的黑鯛魚來看,腹中很少發現整體成形的對蝦,說明其危害不及鱸魚大,只有白對蝦在活力下降的時候才能被捕捉到。
蝦蟹魚混養有效地避免了健康蝦吃病蝦,減少了病蝦死后對水質的污染和對蝦病毒的橫向傳播。投放黑鯛還可以防止梭子蟹過度攝食病死蝦,避免梭子蟹感染病毒而死亡。只要控制好黑鯛魚的放養密度和出池時間,就會提高南美白對蝦成活率,增加產量。
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每年收獲2次。農歷8月15之前,先出池一部分。采用陷網收捕白對蝦、采用掛網收捕梭子蟹雄蟹,收獲白對蝦50 kg/667 m2,規格在60尾/kg,梭子蟹雄蟹20 kg/667 m2,規格在150 g以上。
每年11月份,這時由于水溫下降,白對蝦停止攝食,活動力下降,需要盡快出池。先采用陷網收捕白對蝦,之后排水出池,使用旋網和撈網收捕白對蝦和黑鯛魚,最后用耙子收捕梭子蟹。收獲白對蝦100 kg/667 m2,規格在40尾/kg,梭子蟹雌蟹30 kg/667 m2,規格在200 g以上,收獲黑鯛魚5 kg/667m2,規格在500 g/尾以上,成活率在90%左右。667 m2產總值達到1.6萬元,利潤在0.8萬元以上。667 m2產量產值見表1。

表1 收獲情況表
海水生長的白對蝦肉質結實,肉味鮮美,幾乎可以和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相媲美,市場銷售供不應求,銷售行情比同規格淡水白對蝦高20元/kg,成為近年來廣泛推廣的養殖品種。
通過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和黑鯛魚進行混養,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既不增加養殖費用,又能降低病害發生的幾率,提高效益,達到生物防控的目的。
黑鯛作為名優水產品種,7月投放200~250 g幼魚,當年就能長成500 g以上的商品規格。通過與白對蝦、梭子蟹混養,又能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
控制好黑鯛放養時間和密度,不宜早也不宜遲,放養時間在7月份,放養太早,白對蝦幼蝦易受損失;放養太晚,白對蝦如果早發病,會影響防控效果。投放密度宜稀不宜密,每667m2按照10尾左右投放,避免投放過密,影響對蝦生長。
當水溫低于16℃時,白對蝦逐漸停止攝食,活力下降,容易被黑鯛捕獲,這時應盡快出池或將黑鯛魚釣出,防止黑鯛魚捕食對蝦。
改造池底,設計凸頂凹底排水口和排水管道,利用葉輪式增氧機充氧,使池水向同一方向流動,通過水流旋轉將一部分池底污物集中到池底中央,采用池底排水方式排出池外,從而有效降低污染,抑制有害細菌繁殖,凈化和改良底質。
2016-12-18)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