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軍,陳柏秀,王建國
(1.泰州市姜堰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漁業社分站,江蘇 泰州 225508;2.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草魚塘套養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高效養殖技術
黃愛軍1,陳柏秀1,王建國2
(1.泰州市姜堰區水產技術指導站漁業社分站,江蘇 泰州 225508;2.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傳統漁業效益不穩定,生態鏈不完善,不能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2016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水產技術指導站在深入推進漁業科技入戶過程中,注重對養殖結構的優化,涌現出一批新穎的效益高的養殖模式。沈高鎮雙星村漁業科技示范戶張友芝在85×667m2傳統草魚塘中混養羅氏沼蝦和南美白對蝦,實現6 751元/667 m2效益。現將相關養殖技術總結如下,供相關從業者參考。
2015 年秋干塘,種植了青菜、大蒜等蔬菜。2016年清明前收割完蔬菜,加高四周塘埂,開挖田內溝系,沿塘埂四周開溝深度1 m,畦面溝50 cm,并做好溝系通連。同時,疏通好進排水系統,并按0.5 kW/667m2的標準配置增氧機,并用漂白粉17 kg/667m2對水全池潑灑,清除致病細菌及寄生蟲。
進苗前,在田塊一角水較深處用塑料薄膜圍攔50m2的區域,用竹樁固定好,并在竹樁上系上氣石,以便蝦苗下塘好及時通電充氣。將塑料膜一邊放松,做成可上下滑動的結構。蝦苗購進后,立即向圍欄區域處投放海水粗鹽進行攪拌,使其鹽度與購苗處塘水的鹽度基本一致(3.5~4.0),并開通氣石不間斷充氣打氧。然后,將羅氏沼蝦和南美白對蝦幼苗袋子放入其中15min以后,拆除袋口讓蝦苗進入圍欄。每天將事先設置好可上下滑動的一處塑料薄膜按入水中,讓塘內部分水灌入其中,從而慢慢降低圍欄處水的鹽度,具體視蝦苗可忍受情況而定,每次灌入少量水,每天反復操作2~3次,7~10 d后拆除薄膜及竹樁,讓蝦苗自行進入整個蓄水塘中。
5月上中旬進購花白鰱、草魚水花進行放養。苗種放養具體情況詳見表1。
4.1 飼料投喂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主要選擇蝦開口料0﹟、1﹟、2﹟進行逐步過渡,具體投喂情況如下:5月18日—6月2日以0﹟料為主,投喂總量為73.2 kg;6月3日—7月11日以1﹟料為主,投喂總量為2 524.5 kg;7月12日—8月2日以2﹟料為主,投喂總量為5 949.5 kg;8月3日—10月15日以自配料為主,投喂總量為23 079.5 kg。投餌時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點投喂。同時結合天氣、水質、剩餌等情況進行調整,以喂食1 h內吃完為宜,每天堅持少量多次。

表1 苗種放養情況
4.2 水質調控
水位調控以注水為主,盡量減少換水頻率。養殖前期塘內水位控制在1.2m,養殖中后期逐漸加水至滿水位。按照“肥、活、爽、嫩”的水質要求,視水質情況適時施用微生物制劑(如EM原露)、好水素等,維持藻相平衡,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與轉化。每半月施用生石灰10 kg/667 m2消毒調節pH值,保持塘內水體pH值保持在7.5~8.5,透明度35~45 cm。
養殖前期采取間歇性中午開啟增氧機1~2 h,以后隨著蝦的生長適當延長開機時間。具體遵循“三開兩不開”原則,搞好適時增氧,確保池水溶氧量維持在5mg/L,池塘底層溶氧在3mg/L以上。遇到突變天氣,要提前全池潑灑VC和葡萄糖,防止蝦產生應激反應。遇到高溫天氣水質又過肥的時候,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逐步注入新鮮水來降低水的肥度,保持蝦的適應性。
4.3 病害防治
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每半月施用1次水質調節劑和底質改良劑等生物制劑,消毒主要為了殺死蛭弧菌,半個月潑灑1次。同時,每半月在餌料中適當添加中草藥、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等做成藥餌進行投喂,連投5 d。堅持每天巡塘,發現死魚、死蝦及時清除,并且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隨便倒入外河,以防病菌擴散。魚、蝦一旦發生病害,要及時診斷病因,對癥下藥,規范用藥。
蝦的收獲時間從7月31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確保水溫10℃以上全部捕清,捕撈方法主要采用地籠、抄網以及干塘起捕相結合,具體捕撈數量視蝦的生長情況而定。
2016 年張友芝銷售及效益等情況詳見表2。養殖總面積85×667m2,共收獲南美白對蝦6 342 kg,規格為28頭/500 g;收獲羅氏沼蝦16 371 kg,規格25~30頭/500 g;白鰱和花鰱魚種3 072 kg,草魚魚種1 079 kg,池塘總產量26 864 kg。
全年經濟效益見表3,總投入378 722元,平均投入4 455元/667m2。全年總收入952 578元,盈利573 856元/667m2,平均收入11 206元/667 m2,平均利潤6 751元/667m2,投入產出比為1∶2.5。

表2 產量、產值統計表

表3 經濟效益分析表
2017-01-21)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5.021
泰州市科技計劃項目(TZNKS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