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英
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包小英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8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常規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能明顯改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產婦臨床治療效果,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
護理干預;哺乳期;乳腺炎
nursing intervention;lactation;mastitis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高達3%~20%[1]。急性乳腺炎如處理不及時、護理不當則發展成乳腺膿腫,不僅對產婦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還使產婦放棄母乳喂養。母乳喂養對嬰兒和產婦有諸多好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婦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2]。因此,如何有效預防急性乳腺炎發展成乳腺膿腫,避免母嬰身心受到傷害,提高母乳喂養率,成為醫務人員關注的問題。傳統的綜合護理干預存在宣教方法單一,心理干預過程過于抽象,且傳統的綜合護理干預局限于住院期間,而忽視產婦出院后過渡期的護理需求,護理服務缺陷易使產婦病情惡化或再次復發。因此,本研究探索從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出院隨訪三個方面進行改良,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產婦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符合《乳腺外科學》[3]中的哺乳期乳腺炎診斷標準;(2)產婦依從性較好,能配合醫務人員完成治療和護理;(3)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排除乳腺腫瘤和其他全身性疾病;(2)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組織器官的疾病;(3)產后抑郁癥。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2例,年齡20~35歲,平均(28.4±6.8)歲。初產婦32例,經產婦1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及中專18例,大專及以上16例。觀察組42例,年齡20~34歲,平均(28.1±6.2)歲。初產婦34例,經產婦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常規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主要從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出院隨訪三個方面進行改良。
1.2.1 個性化心理干預 (1)一對一心理干預:由專職護士與產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產婦年齡、職業、社會支持及心理問卷調查表等綜合信息,對產婦進行心理評估,根據其心理特點開展一對一心理干預。(2)同伴心理支持:本研究開展前在我科選擇10名已經痊愈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產婦作為同伴心理支持者(具備良好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愿參加),對10名同伴心理支持者進行編號,每天由產婦自行抽取1名同伴心理支持者進行交流互動,主要通過電話、QQ、微信等途徑進行交流,解答產婦的問題,提供相關咨詢,包括按摩和熱敷、正確母乳喂養、飲食等方面,每次5~10min,連續進行3~4天。
1.2.2 健康教育新模式 (1)設置床頭健康教育畫冊:將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危害、治療措施、護理措施、預防措施等知識用文字配相應的彩色圖片,使用彩色A4紙印刷,裝訂成冊,人手一冊,產婦及家屬自行閱讀,通過圖文形式進行健康教育。(2)小組健康教育講座:3~5個產婦或家屬為一組,主要以理論授課和課堂互動為主,時間30min,其中10min為講授理論,20min為討論交流。
1.2.3 出院隨訪 (1)制定出院隨訪計劃:與產婦及家屬商討出院隨訪管理方案,對每次隨訪時間、指導內容、監測結果進行管理。(2)隨訪時間安排:進行為期4周的隨訪,前2周內每周隨訪2次,后2周每周隨訪1次,共6次,每次隨訪時間約15min。(3)隨訪內容:通過電話隨訪了解產婦母乳喂養情況、飲食睡眠情況、心理狀態等內容,指導產婦進行預防急性乳腺炎再次發生的護理工作。(4)隨訪方式:以電話隨訪為主,加以微信、QQ等社交軟件為輔,主要用于傳送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療效評定標準[4]:(1)治愈。產婦乳房腫塊消失,乳汁排出順暢,乳房皮膚無紅腫和脹痛,體溫正常(37.5℃以下);(2)顯效。產婦乳房腫塊明顯減小,乳汁排出較為順暢,略有輕微脹痛,體溫正常(37.5℃以下)。(3)有效。產婦乳房腫塊有所減小,乳汁排出不完全順暢,脹痛減輕,體溫37.5~38℃。(4)無效。產婦乳汁排出不順暢,乳房脹痛無改善,腫塊未減小且局部形成膿腫。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我院編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住院環境、護理服務技術、護理態度等1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注:Z=2.384,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4.6±4.2)分,對照組為(82.4±5.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557,P<0.05)。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見的多發病,主要因產后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積、細菌入侵等原因引起[5]。該病好發于初產婦,一般發生于產后3~4周,其早期癥狀主要是乳房腫脹、局部硬結,進而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早期未形成膿腫,因此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能避免發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傳統的綜合護理主要是指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按摩和熱敷、正確母乳喂養指導、飲食指導等。健康教育能提高產婦及家屬對急性乳腺炎相關治療的認知水平,促進產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心理干預能幫助產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治療和護理。按摩、熱敷、正確的喂養方式等能促進淤積乳汁正常排出,降低膿腫發生率。
研究表明[6~9],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早期急性期乳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傳統的綜合護理干預存在的不足:(1)宣教內容不全面、不具體,宣教內容一次性灌輸給產婦,流于形式;(2)心理干預過程抽象,單純以護士面對面交談的方式進行干預,干預效果欠佳;(3)傳統的護理干預注重院內護理干預措施,對于出院患者缺乏關注,產婦出院居家治療過度期缺乏專業指導,易造成復發。本研究分別從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出院隨訪三個方面進行改良,其優點:(1)在一對一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同伴心理支持,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產婦提供同病者成功治療的經驗和榜樣,促使其采取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2)通過設置床頭健康教育畫冊和小組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豐富了產婦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產婦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此外,在小組健康教育講座中設置討論交流環節,方便產婦與醫務人員、產婦與產婦之間的交流,拓寬了產婦社會支持;(3)通過開展出院隨訪工作,將護理服務延伸至產婦家庭,為產婦提供過渡期護理指導,滿足產婦需求,指導產婦做好預防工作,防止急性乳腺炎再次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具有明顯的干預效果。
護理滿意度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醫院護理質量管理的重點內容,滿意度的高低直接反映臨床護理的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有利于提高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其原因: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有利于提高產婦的治療效果,也有利于加強護理人員和產婦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產婦信任護理人員,對其提供的護理服務滿意。
綜上所述,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新模式,能明顯改善哺乳期乳腺炎產婦臨床治療效果,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
1 夏紅蘭,楊留才.產褥期乳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安徽醫藥,2011,15(12):1522~1524.
2 郭田英,謝起鳳,李曉英,等.早期急性乳腺炎綜合護理干預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3):3270~3271.
3 曹月敏,王國佩.乳腺外科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32~160.
4 張雅娟,張偉清,陳爾英.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分期防治療效評估[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201~203.
5 高霞,呂鋼.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以及治療策略[J].廣東醫學,2015,52(20):3210~3212.
6 官愛英.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綜合護理干預及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29(21):2784~2785.
7 彭向莉,陳琮英,鄭愛秋,等.綜合護理干預在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19):3900~3901.
8 凌艷清.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綜合護理干預及療效觀察[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122.
9 胡志花.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綜合護理干預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7):201.
10 張友惠,楊云智,雷艷,等.深圳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引入第三方開展護理滿意度評價的護理管理實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8):975~977.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3.018
510095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乳腺科 廣州
包小英,女,本科,主管護師
R473.6;R655.8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