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捷
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在血站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應用分析
柯 捷
目的 研究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在血站質量管理體系中的相互關系,以期找到最佳管理方式提高血站質量管理。方法 選擇2015年1月~6月我市供血站管理人員36人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試驗組采用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模式。監控兩組環境、人員衛生和關鍵物料;并比較兩組血小板質控情況及血制品質控情況。結果 試驗組血液樣本的溫度、濕度、環境細菌及血液凈化間衛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血液樣本顏色、平均PH、平均白細胞計數和細菌檢測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血制品質控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在血站質量管理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保障了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順利實施與運行,使血站質量的安全系數不斷上升,降低血液污染等情況發生,提高血液保存質量。
細節管理;風險管理;血站
details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blood station
血站作為資格特殊的機構,其質量和管理體系關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加強對血液質量的管理,達到人們對于血液質量水平的要求[1]。風險管理主要包括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風險管理是對有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最少的資源化解最大的危機,從而獲得最大的收益[2]。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充分發揮管理者的職能和能力,加強對工作的指揮能力和管理層的重要決策作用,為執行層提供明確的操作方向和方法,能夠有力的推動質量管理體系的順利運行和成功的實施。為此,我們將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用于血站質量管理,為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保證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在血站質量管理體系順利實施。
1.1 對象
選擇2015年1月~6月我市供血站管理人員36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8人。試驗組男性9人,女性9人,平均年齡(39.25±8.83)歲,本科8人,碩士6人,博士4人;對照組男性8人,女性10人,平均年齡(40.33±7.42)歲,本科10人,碩士4人,博士4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試驗組采用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模式[3~5]。
1.2.1 細節管理 (1)強化細節管理理念;(2)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3)重視細節服務,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服務于獻血者,并且耐心傾聽獻血者的疑問。
1.2.2 風險管理 確保血液安全是血站的基礎要求,即避免不安全因素和輸血風險。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以確保輸血安全非常重要。風險分析應依賴檢測的全過程,包括設備儀器、工作方法、實驗材料、人以及環境條件等方面。本研究將決定危險事件風險的兩種因素,包括危險嚴重性與危險可能性進行同時評估,按照其特點劃分為不同等級,形成風險評價矩陣,并且通過賦加權值來衡量風險的具體大小。
1.3 觀察指標
1.3.1 監控兩組環境、人員衛生和關鍵物料 檢測兩組溫度、濕度,環境細菌及血液凈化間衛生情況;檢測采血人員手指染菌、獻血員手臂消毒效果;檢測物料的外觀,并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和內毒素含量測定。
1.3.2 比較兩組血小板質控情況 記錄兩組血制品的顏色、平均PH值、平均白細胞計數以及細菌檢測結果。
1.3.3 比較兩組血制品質控情況 每組抽取1000份血液標本,使用不同廠家試劑進行艾滋病抗體(抗-HIV)、丙肝抗體(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梅毒(TP)4個指標的檢測,同時檢測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HBcAb-IgM)。同一標本的同一項目有2種以上試劑測定結果陽性判定該標本陽性[6,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環境、人員衛生、關鍵物料監控結果的比較
對照組溫度、濕度合格,環境細菌不達標,血液凈化間衛生不合格;采血人員手指染菌、獻血員手臂消毒效果較差。試驗組溫度、濕度、環境細菌及血液凈化間衛生均達到標準;人員衛生達到標準,無染菌現象。
2.2 兩組血小板質控結果的比較
對照組顏色偏粉紅色、平均PH>6.7、平均白細胞計數>3.0×1011、細菌檢測顯示無菌;試驗組顏色為稻草色~輕度粉紅、平均PH>6.2、平均白細胞計數>2.5×1011、細菌檢測顯示無菌。
2.3 兩組血制品質控結果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血制品質控結果的比較(n=1000)
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模式對于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血液的保存質量至關重要,使血站質量的防治成為研究熱點課題[6]。血站質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認識和分析血站質量有助于病人的快速有效治療,能夠更早更快的康復。血漿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病人的安全,如能在血站質量管理體系形成初期采取措施,對血站質量和病人健康都具有更實際的意義。為此,我們從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方面著手分析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應用效果。
通過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模式提高了血站血液的質量,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熟練程度、責任心、積極性明顯提高。通過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責任到組到人的分配理念,在血液的管理中未出現因工作人員導致血液的污染、血袋的破損、血液丟失等情況,血液的保存配備專人進行管理,未因人為因素出現血液的丟失和損壞,對設備進行定期的修理和檢測,確保保存過程中的安全。
目前,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是影響血站質量的主要原因[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血液樣本的溫度、濕度、環境細菌及血液凈化間衛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血液樣本顏色、平均PH、平均白細胞計數和細菌檢測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血制品質控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建立完善的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體系,上至領導下至基層都應強化風險意識,領導不僅是細節管理和風險管理的提出者,更是起著執行者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管理體系應對血站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各類風險情況進行及時、有效、準確的識別、判斷、評估,并采取措施解決。同時,加強質量意識重要性的宣傳與落實,是血站管理安全平穩運行的保障。因此,應嚴格執行管理制度、獎罰制度,按程序辦事,為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長久運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細節管理模式下,采血工作人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從獻血安全出發,最大限度激發醫護人員積極性以及自覺性,使之自覺遵循相關規章制度以及工作規范,及時了解醫護人員思想動態,通過合理的方式給予激勵,創設活躍樂觀的工作氛圍。同時,風險管理對于血站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和維護亦具有評估意義,能指導血站質量管理體系在發展過程存在的重要問題及其正確運行的方法,從而使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獲得安全血液。在風險評估分析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密切檢測全過程,包括設備儀器、工作方法、實驗材料、人以及環境條件等方面,防微杜漸實施全方位的風險評估。
1 吳江亭.細節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7,23(6):159~160.
2 朱遠雁,江永忠.血站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風險評估[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4,25(2):119~120.
3 李淑清.細節管理用于血站成分制備工作中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7):148~150.
4 劉祎.風險評價指數矩陣法在血站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10):1407~1408.
5 欒進,陳俊國.醫療質量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2):93~96.
6 譚麗芳,肖建美,肖擁軍.病毒滅活血漿質量及應用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9):4775~4776.
7 葉賢林,孫斌斌,楊寶成,等.自動化核酸擴增技術(NAT)在血液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1):837~839.
8 譚菲.血站質量體系實施的重要性[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7):268~269.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3.029
511400 廣州市番禺區中心血站 廣州
柯捷,女,本科,主管護師
R197.32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