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火爆的背后
2016年,網絡直播以“鋪天蓋地”之勢席卷了整個互聯網行業,因此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的元年。網絡直播搭上粉絲經濟的快車,發展勢頭一日千里。也正是在粉絲經濟的誘惑下,網絡直播成了一些人眼中追名逐利的捷徑。如今,網絡直播充斥著低俗甚至不良的內容,而真正的才藝表演、軍事國防、政治文化、自然科普等內容卻被排斥在網絡邊緣。
截至2016年12月,國內網絡直播平臺超過300家,國內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量的47.1%。所以,加強監管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據統計,目前我國有3萬多個違規賬號和近9萬間直播間已被“封殺”,網絡直播行業將面臨著新一輪洗牌重組。直播平臺必須嚴格開展自查自糾,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積極倡導正能量,尋找直播平臺永續發展的生命力。
網絡直播,蘿卜再快也要洗泥
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蘿卜慢了削層皮”,網絡直播雖說發展勢不可擋,市場火爆非常,但也不能信馬由韁,再炙手可熱的蘿卜,也得洗干凈了泥,才能名利雙贏。換言之,如果泥也能賣了蘿卜價,那后果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最后只能無可避免地由盛走衰,自取滅亡,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審丑趣味和窺視欲等原始沖動的助推下,低俗網絡直播若占據直播市場主流,必然會對社會風氣和文化生態都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于海新“光明網”
網絡直播的發展是迅猛的,在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網絡直播環境尚靠自律的過去,一些平臺為了博取粉絲的眼球,不惜打法律的擦邊球,對社會、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網絡直播要激濁揚清就必須多管齊下,除了直播平臺的行業自律要加強,堅決對違規直播說“不”以外,相關的監管機制也要強有力,而這才是實現網絡直播綠色生態的根本保障。而身為觀眾,我們也應該從我做起,積極關注綠色、健康的直播內容。
“人人爭當網紅”
網絡主播的實際收入與社會上炒作的所謂高收入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當主播就掙錢,可能只是個傳說。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2017年3月11日最新調研顯示,半數網絡主播月收入千元以下,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過萬元。另外,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與北京市團委開展的調研顯示:33.1%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1000元,15.9%的網絡主播月收入1000~2000元,18.0%的網絡主播月收入2000~5000元,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0元~1萬元,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萬元以上。
主播好玩,網紅難當
其實,主播好玩,網紅難當。若非如此,他們也就不會費心巴力劍走偏鋒、以身試法了。比如剛被媒體曝光的“打野直播”——每天早上7時到深夜12時,“打野主播”們邊深入田野、山林捕捉野生動物,邊直播獵捕過程。眼下來看,這被國家林業局盯上的疑似非法直播,遲早也會遭遇真實的司法風險。這樣一想,錢沒掙到,身先難安,網紅又豈是隨隨便便誰都能搶的飯碗?
千千萬萬寫言情小說的,也只有一個“預約美好告別”的瓊瑤;萬萬千千的美食連鎖里,敢拿掃把來洗鍋的,恐怕也只有一個任性的“俏江南”。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指望從事網絡直播就一夜暴富,概率上其實和拿兩塊錢博五百萬一樣不太靠譜。
——鄧海建《河南日報》
網絡直播的興起,造就了一批素人網紅,他們依靠新奇出位的內容迅速躥紅。這也導致很多主播和直播平臺為了吸引用戶關注,想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方式,甚至是挑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有些主播們為了利益正在前仆后繼不遺余力地挖掘著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
2016年初,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受訪者對網紅的評價都是“搏上位”“騙子”“庸俗”和“沒有節操”等貶義字眼。(《中國青年報》)
這么這么貴!
王菲演唱會天價票
2016年12月30日,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落幕,但是這場演唱會引發的爭議卻未平息。不少人對演唱會“饑餓營銷”的銷售模式提出了質疑,更有人揭露隱藏在“天價票”背后的一些內幕,直指“天價票”沒“天理”,呼吁“高雅藝術”不等于“高價藝術”,藝術要跟高貴同行,但票價一定要跟老百姓掛鉤。
高價的門票將廣大文化消費者擋在了門外,利用金錢的博弈和作秀最終會讓藝術失去本應得到的尊重。一味地販賣“藝人情懷”、兜售“明星品牌”、炒作“新聞信息”,卻輸掉了演唱質量、輸掉了藝術修養,只會將粉絲越推越遠,將觀眾的尊重越推越遠。藝術不是用來劃分階層的,不是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PK擂臺,“天價演唱會”背后的畸形消費心理更需警惕。
在藝術面前,人與人應該通過情感的共鳴達到精神上的平等。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終會選擇真正善待藝術、尊重藝術的藝術家站在藝術的殿堂。
——夏靜《光明日報》
“小鮮肉”片酬超中型企業
一個拍戲不背臺詞、用替身的不敬業的“小鮮肉”演員,一年的片酬、代言費收入,超過一家幾百人的中型企業,這確實不是一種正?,F象,而是一種畸形現象,讓人不能接受。而且,“小鮮肉”演員拿“天價片酬”,直接壓縮了影視劇的制作成本,造成影視劇制作粗糙,影響了影視劇的質量,導致爛片泛濫,這是飽受社會尤其是文藝界詬病的根源所在。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年輕演員的“天價片酬”超過中型企業的利潤,這不能完全怪“小鮮肉”演員,更不能把責任全歸咎在“小鮮肉”演員的頭上。
在演員群體中,能夠拿到“天價片酬”的演員終究只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演員的收入并不算“天價”,有不少群眾演員的收入跟普通工薪族并沒有太大區別。拿極少數拿“天價片酬”的“小鮮肉”演員,與部分低利潤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型制造業企業比,這本身就不科學、不合理,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
“小鮮肉”演員拿“天價片酬”,那是制片方心甘情愿掏的,不是“小鮮肉”演員逼著制片方給的。在影視圈,可供制片方挑選的演員有很多,制片方如果嫌“小鮮肉”演員的片酬開價過高,占據投資成本的比例太高,完全可以選擇那些片酬低的藝術家、演員,不必非得選擇“小鮮肉”演員,更不必追著、求著“小鮮肉”演員。從這個角度說,“小鮮肉”演員片酬超過中型企業利潤,與其指責“小鮮肉”演員,不如反思投資方、制作方在演員片酬上的投入。
——何勇“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