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應
船山繼承并發展了中國歷史上“天下為公”的倫理命題,創造性地提出“公天下”的思想,并對之作出了深刻的闡釋論證,以之來洞察文明機理、揭橥歷史進程、品評人物是非,建構起了頗具特色的價值哲學和歷史哲學理論體系。
首先,船山之“公天下”奠基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之價值判斷,力主以維護天下人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為最高價值指向,提出了“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價值觀念,要求生活于天下的所有人都應當而且必須將自身的個人利益與天下人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尋求與他人利益和社會共同體整體利益的共生共在,在促進、維護他人利益和社會共同體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個人利益。其次,船山公天下的倫理思想并非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整體利益或國家利益之層面上,它有著深刻而強烈的關注民生、尊重庶民百姓生存發展權益的關懷倫理意蘊,提出了“一姓之興亡,私也;生民之生死,公也”的倫理價值判斷,把庶民百姓的生存發展權益視為“天下之公義”的具體內容,認為滿足庶民百姓的聲色臭味之欲即是王道和天理的化身,王道和天理必然通過或借助于庶民百姓的人欲來表現,“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判斷人欲之“大公”和“至正”的標準就是對蕓蕓眾生物質利益和欲望的尊重、滿足和認同。“道”作為天下的公器、公理,本質上是對蕓蕓眾生生命權益的尊重和維護。再次,船山公天下的倫理思想特別強調“利可共而不可獨”,要求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礎上超越個體性的獨占獨享而走向與他人共生共享。在船山看來,“縱其目于一色,而天下之群色隱”“縱其耳于一聲,而天下之群聲悶”(《詩廣傳》卷四),因此個體必須從自己“好貨、好色”的欲求體認出人皆有此欲求來,學會體恤別人的欲望,尊重別人的利益,建構起一種互相尊重、共建共享的倫理關系。“以我之有道而不能無情也,知民之非有道而必不可更違其情也,本忠厚之意以推行之”。(《四書訓義》卷二十六)只有這樣,才能化解人我之間和人群之間的怨恨,才能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達致一種“和平之淪洽無涯”的境地。
今天,我們正在以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共享發展理念無疑是最具目的性價值的發展理念。吸收中國歷史上包括王船山在內的共享思想精華,并將其與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也許是弘揚共享理念、建設共享文明、發展共享精神的內在要求,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