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良++吳剛
【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重組人腦利鈉肽應用于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劃分為觀察組(n=60例)與對照組(n=60例),分別予以重組人腦利鈉肽、多巴酚丁胺治療。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腦鈉肽水平(BNP)、左室射血分數(EF)。結果 觀察組經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后的血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重組人腦利鈉肽藥物應用于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降低血腦鈉肽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關鍵詞】重組人腦利鈉肽;急性心梗;失代償性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1
急性心梗死是一種心血管內科疾病,可直接導致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繼而并發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是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臨床上采取了抗缺血、抗凝治療后仍然有可能發生急性失代償性心衰的情況[1],重組人腦利鈉肽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本文探討其應用價值,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
入組標準:本次研究不違反醫學倫理學原則、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排除嚴重系統疾病患者(心、肝、腎功能不全)、排除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排除高尿酸血癥患者、排除精神異常患者[2]。
對照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39~71歲,平均年齡為(55.41±8.33)歲;患者中下壁與右側梗死的27例、前壁梗死的13例、高側壁梗死20例。觀察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40至75歲,平均年齡為(55.97±6.33)歲;患者中下壁與右側梗死的25例、前壁梗死的22例、高側壁梗死13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心肌梗死部位等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多巴酚丁胺治療(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國藥準字號為H31021904),將多巴酚丁胺稀釋(0.9%氯化鈉注射液中),以2.5~10 μg/kg的劑量給予患者。
觀察組——采用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重組人腦利鈉肽,國藥準字號S20050033)予以患者1.5 μg/kg靜脈推注后,再予以<0.01 μg/kg的維持量靜脈微泵注射[3]。
1.3 觀察指標
評定患者在用藥72 h后的BNP與EF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2組患者的BNP水平
經藥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腦鈉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2.2 對比2組患者的EF水平
觀察組治療后的EF(45.54±3.48)%,對照組為(40.33±2.47)%,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種急癥,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患者過勞、激動、暴食、便秘等誘因均可致病,發病可能合并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對患者的健康有巨大負面影響,臨床上出現許多溶栓藥物、抗凝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藥物,效果不一,本文研究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的效果。
多巴酚丁胺可直接作用于心臟,對患者心肌產生正性肌力作用,可以增強心肌收縮使心排血量增加,但是有明顯的劣勢,可能導致患者血壓、心率異常,不利于預后。而重組人腦利鈉肽是一種心臟神經激素,屬于利鈉肽家族中的一員,可以調節血壓、血容量、水鹽平衡,可降低體肺循環的血漿容量,減輕心臟負荷,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沒有多巴酚丁胺的正肌力作用,不會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的血腦鈉肽水平(BNP)、左室射血分數(EF)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總而言之,應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后患者的心功能和血腦鈉肽水平明顯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 偉.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臨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1(3):93-94.
[2] 張 鷗.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144-145.
[3] 薄小萍,李明秋,陳茂華.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心梗后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1(1):93-9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