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
擬態環境理論作為最早的傳播學理論之一,在理論研究、現象解讀等方面貢獻尤為突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擬態環境理論也有了新的發展,呈現出很多新時代的特點。
一、擬態環境理論的產生及發展
所謂擬態環境,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信息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播媒介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他認為擬態環境有以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并非真的客觀環境,與現實環境存在些許偏差,并不是鏡子式地摹寫現實環境;另一方面,擬態環境是以現實環境為藍本,并沒有割裂自身與現實環境的關系。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有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于人們意識中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在后天形成的此種主觀現實,需要以象征性現實為中介,以固有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為基礎,這樣形成的主觀現實已不再能鏡子式地反映客觀現實,而是一種產生了一定偏移的擬態現實。
李普曼還提到,由于社會環境愈來愈紛繁復雜,人們只有借助各種媒體去知曉那些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情,如此這般,在很大程度上人們會對大眾媒體所營造出的擬態環境產生反應,其對客觀環境所產生的反應已經不再是真實和客觀的,而擬態環境也不是現實環境的客觀再現。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媒介在人們的媒介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受眾通過網絡媒介接收絕大多數的信息。在面對與現實生活環境相差巨大的網絡環境時,由于固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對網絡信息的接收和處理,受眾對網絡信息不再一味地全盤接收,而是在原有信息的基礎上以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再加工和處理。因此,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擬態環境理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擬態環境的多元化趨勢
(一)更加透明,更趨近真實環境
擬態環境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環境,而網絡的互動性決定了信息交流的雙向性,受眾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這樣的雙向傳播模式直接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多樣性,也影響了受眾對信息的選擇,人們將更趨向選擇接近真實和現實的信息。而這又將影響大部分專業媒體工作者,他們在進行信息選擇和編輯時也會更青睞于真實和全面,加強對信息的整合和深加工。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消除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偏離程度,網絡擬態環境更接近真實環境。
(二)內容被聚合與重構
由傳統媒體主宰的大一統式的信息格局正被網絡微內容逐漸取代,微內容主要是指由個人用戶生產的、小規模的、低成本的信息傳播內容,網絡信息的傳播是以微內容為基礎,通過聚合、重構這些內容,最終構成整個信息網絡。以微內容為基礎的網絡傳播模式能夠立體地、大量地反映現實環境。就目前而言,我國輿論集散地以門戶網站為主,網易網、新浪網、騰訊網等大型門戶網站將眾多資訊和信息進行整合和重構,其中多以論壇、新聞、微博等為主。較分散的信息而言,被聚合和重構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深度,與此同時,大量搜索引擎的出現和利用也滿足了眾多用戶的多樣需求。這樣的信息聚集,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信息環境,極大地提高了擬態環境的保真度、現實還原度,這樣的信息才能稱得上實用信息。
(三)話語權優勢轉移
話語,即指社會某些成員為確定其社會地位在某些規則的前提下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傳遞給其他人,并獲得其他成員的認可。為了保證表達自我意愿的權利,即話語權,就必須制定一種社會機制和社會環境來保證話語權的真正實施。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話語權的表達力量和效果,人們不僅擁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還應該讓別人傾聽自己的意見。
1.話語權由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轉移
網絡對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沖擊是顯而易見的,網絡空間追求平等、自由和開放。以微博為例,雖每條信息的發布必須在140字以內,但并沒有限制發布內容的類別,可以是廣告信息、個人心得,也可以是心靈雞湯。自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大眾更多的話語權,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參與意見決策的機會和平臺。網絡媒體的意見環境的建立和完善,本就是由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來完成,因此,網絡媒體的意見環境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真實和客觀。基于此,網絡媒體有著更加廣闊的話語空間,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大眾領域,網絡媒體擁有著比傳統媒體更明顯的話語權優勢。
2.話語權由精英階層向大眾轉移
網絡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以往由傳統媒體主宰的傳播格局,也改變了由社會精英左右社會意見環境的局面。尤其是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話語權由精英階層向大眾轉移的趨勢愈發明顯,傳統媒體所接觸的通常為社會的精英階層,而網絡媒體關注的更多是與自身接近的“草根利益”,也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更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網絡傳播的門檻也更低,不似傳統媒體有著很多限制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公平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四)扭曲加重,更背離現實環境
傳統媒體上所刊載的信息必須由專業的文字工作者和媒體人編輯,這樣信息的來源就更加真實和可信。網絡媒體卻截然相反,除了專業媒體從業人員所進行的文字編輯和信息發布之外,網絡上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則是由受眾傳播的。特別是很多突發事件的報道,記者并不能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無法進行最早的信息傳播,而現場的普通民眾因為目擊了整個事件的發生,他們更有可能成為第一信息發布人。記者甚至需要借助民眾的信息來進行報道,而為了搶奪更多的發行量,把關這一環節就會出現問題,放松把關的尺度甚至是完全放棄把關。作為快速發布信息的平臺,網絡確實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也是虛假消息的聚集地,這就加大了把關的難度。此外,網絡信息傳播范圍廣、受眾多,使得網絡信息呈現出無規律流動的特征。受眾長期依賴網絡媒介進行信息接收,難免會忽視其他信息接收渠道,這樣勢必會弱化大眾傳媒環境監督能力,使得擬態環境背離真實環境。
(五)網絡媒介受眾易呈現碎片化特點
網絡信息時效性強且紛繁復雜,更新快,受眾更多地用一種快餐式的方式來處理信息,隨時隨地地快速閱讀,碎片化信息趨勢尤為突出。尤其是手機媒體的出現,受眾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地接收和處理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體現了非連續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因此,網絡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給網絡受眾創造了一個碎片化的虛擬信息接收環境,而受眾本身對于信息的接收和處理態度以及身處的社會大環境都致使其對網絡信息的依賴性逐漸加重,以致受眾也最終呈現出碎片化特點。
(六)更加混沌,受眾在網絡擬態環境中自我迷失
相對于現實環境而言,網絡擬態環境呈現巨大化、復雜化的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下,受眾易發生認知障礙。因為在網絡擬態環境中,受眾需要面對和處理比現實環境更多的信息,而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很多負面信息會對受眾造成干擾,影響受眾對網絡的正常使用,導致其無法正確辨別信息的真偽,甚至有可能獲得錯誤的信息,在網絡世界中失去方向,忘記最初的目的。與此同時,網絡擬態環境會產生各種誘惑,受眾很容易經受不住而跌入網絡黑暗的泥潭,不能自拔,有多少青少年因為網絡創造的虛擬游戲環境而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