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利平
【摘要】目的 研究對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與華法林治療的臨床效果差異。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共60例,隨機分組后對比不同用藥模式下治療效果及血栓情況差異。結果 使用華法林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使用利伐沙班,治療的觀察組達到93.33%。血栓方面,對照組出血事件及栓塞的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6.67%與13.33%,觀察組則分別為3.33%與3.33%。結論 利伐沙班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療效更為顯著,且對血栓情況的抑制效果明顯。
【關鍵詞】心房顫動;栓塞;利伐沙班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1
心房顫動屬于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表現,受到血栓栓塞程度、年齡、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傳統多采用華法林治療,但在治療期間需對凝血指標頻繁監測且需不斷調整劑量,影響了患者的耐受性與依從性[2]。本
文通過對比研究了華法林與利伐沙班治療的臨床效果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共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6:14;年齡區間處于54~81之間,平均年齡(68.3±5.1)歲。觀察組中男女均為15例;年齡區間處于55~83之間,平均年齡(68.7±5.2)歲。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剔除肝腎功能異常、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尿檢、便檢、血液檢查。為患者實施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凝血酶原時間診斷。
對照組采用華法林藥物治療,用藥1次/d,初始劑量為2.5 mg,每三天復查1次INR值,根據復查結果考慮是否進行用藥量的加減,但每次加減量應控制在0.5 mg以內,確保最終診斷INR值在2.0~3.0之間,此時可維持當前劑量,長期服用華法林。觀察組采用利伐沙班藥物治療,于早餐后半小時服藥,劑量10 mg。
1.3 觀察指標[3]
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一般、無效三種程度,判定標準如下。顯效—患者病情顯著控制,在治療觀察期間未發生栓塞情況,臨床癥狀消失;一般—患者病情明顯好轉,但仍需持續用藥控制,生命安全未受到威脅;無效—患者病情難以有效預料,出現栓塞危險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數據作分析統計,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
統計兩組治療總有效率,顯示對照組為76.67%,觀察組為93.33%,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 血栓情況
比較兩組中的出血事件及栓塞事件發生率,顯示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心房顫動是心血管疾病的一項危險性表現,具有較高病死率,受到患者年齡的顯著性影響,40歲之后房顫發生率將上升,65歲時上升顯著,老年發生率可達7%~14%。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指的是心功能明顯異常、心房呈現出無序狀態的顫動、心房泵血功能顯著性下滑、心室反應極不規則。臨床特點方面,當心房顫動時,患者表現為心功能受損、心房附壁形成血栓、心律紊亂,若未及時救治易由于血栓影響到正常供血而導致腦死亡,發生周圍血管栓塞、心肌梗死(非致命性)、腦卒中(非致命性)、血管性死亡類不良事件。
華法林是臨床上常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可對腦栓塞風險降低44~81%,在有效防止栓塞不同時不增加出血。若口服劑量較小易造成無法對栓塞的有效預防,但若劑量過大可能引發出血導致更嚴重危險。因此在藥物控制上,應選擇新型XA因子抗凝藥物。利伐沙班屬于活化凝血因子藥物,為抑制劑,可幫助凝血酶原酶活化凝血因子以及血漿中的凝血因子加以結合,對于出血事件的抑制效果顯著。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采用利伐沙班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93.33%,顯著高于采用華法林治療下對照組的76.67%(P<0.05)。且利伐沙班治療下出血事件及栓塞事件發生率顯著更低(P<0.05),證實了利伐沙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姜述斌,姜海兵,李 嵐,馬 駿,劉旭正.利伐沙班與華法林預防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后血栓事件的對比研究[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5,v.29 05:458-461.
[2] 王汝朋,楊水祥.利伐沙班和達比加群酯及華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v.17 12:1246-1249.
[3] 鐘 武,王 亮,陳紅生.口服抗凝劑利伐沙班與華法林預防非瓣膜性心房纖維顫動患者血栓栓塞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v.36 05:1094-1096.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