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其核心內容。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高校校園精神文化面臨著網絡負面文化的沖擊,高度重視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義。本文從大學理想信念教育、科研創新、健康向上的社團文化、創新宣傳形式等四個方面闡述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高校校園文化是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學校傳統和學校作風的綜合體現;通常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了各個角落,高校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探究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當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面臨著網絡負面文化的沖擊。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網絡群體,沉迷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者、面對網絡消極思想的侵蝕而預防能力較差者、追逐低級趣味的娛樂而樂此不疲者……網絡的負面影響嚴重干擾著高校正能量的精神文化傳播;市場經濟時代重物質、輕精神的功利性思想的蔓延,外來文化、價值觀的大量涌入等直接干擾著主流價值觀和主流精神文化的傳承發展,因此,建設主流的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刻不容緩。
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高校的文化傳承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建設高校校園精神文化更是意義重大。2013年,《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傳承文化、凈化思想的圣地,肩負著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明與文化交往功能、引領文化的功能等,這是大學光榮的使命和責任。
一、踐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作用
重建、彰顯大學文化精神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主導作用,切實踐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這樣才能振奮師生的精神,增強凝聚力和吸引力,約束師生的自我行為,維持學校長期穩定的發展。思想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世界各國之間交流頻繁,思想交流交融交鋒越來越多,西方多元的價值觀滲透、影響著高校師生的價值取向,部分師生理想信念動搖。隨著逐年擴招,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商業化、大眾化特征凸顯,功利主義思想泛濫,在主流的思想文化積極向上的同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發起了新的挑戰,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備受沖擊。
高校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源泉,更要明確自身的身份和定位,發揮好文化傳承的作用,以正確主流的價值觀為導向,切實踐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渭南師范學院切實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堅持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理念,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渭南師范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經歷了赤水職業學校和“抗大式”的赤水農業職業學校、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師范學院、改革開放以來的渭南師范專科學校與渭南教育學院、新渭南師范學院,滄桑九十四載。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愛國將領楊虎城和革命先輩劉志丹、謝子長、高崗、習仲勛等鑄造了彪炳千秋的偉績,這里“紅色精神”閃耀、革命圣火不息,傳承著“堅定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渭華照金精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渭南師范學院在培養學生個人道德修養與人格完善的同時,更是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學校堅持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建有“劉志丹習仲勛關中東部革命活動紀念館”“科學館”“河洛文化展覽館”等校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的紅色精神浸潤著每一位學子,激勵著每位學子奮發圖強,為學生的成人、成才起到了積極導向作用。
二、崇尚科研創新,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理想信念、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更不能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這一隱形教育的載體,校風校訓、師德師風、科研創新等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1)高校要給師生提供科研平臺,舉辦學術講座,激發師生科研創新的熱情,增強學校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保證高校持續穩定的發展。以渭南師范學院為例,學校實行導師制度,學生入校配備新生學習導師、科研指導導師、創新創業導師,為大學生成才發展保駕護航;同時,學校經常舉辦學術性講座、創新科研講座等,把科研創新的理念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的課程課堂中,進一步開拓學生視野,在了解國內外最新學術動態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培養科研創新能力;學校每年都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師生參與各種科研活動、創新比賽活動等。
另外,學校還突出協同創新特色,圍繞學科、教學、科研三大主場,建設、整合、提升和創新各類平臺。學校建有陜西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基地、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等,《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與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中國史記研究展覽館、中國史記研究網、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特色電子文庫等形成面向全國的基礎性、引領性和服務性的“史記學”研究陣地,撰著出版的《史記通解》《史記論著集成》等學術著作是史記學界頗有影響的科研成果。
(2)學校注重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大學生眾創空間。在同類院校中,渭南師范學院較早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設有“大學生創業創新校長獎”,是教育部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試點高校。學校傳承“堅定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渭華照金精神,弘揚“經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訓和“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學校精神,堅持先進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養具有科學信仰、科學能力、科學品質、科學精神等科學素養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學生肩負使命,刻苦學習,表現出時代賦予的優秀品質與良好精神風貌,。
(3)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為學生成長提供國際化的舞臺。學校先后與韓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合作與交流關系,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創建莫斯科藝術學院獲教育部批準,2016年11月7日,中俄總理見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部關于支持舉辦“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的諒解備忘錄》。學校與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共建“中俄教師教育國際協同創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樂藝術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絲綢之路中俄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研究生院”,合作培養教育博士;與泰國博仁大學共建“渭師—博仁研究生院”,合作培養教育博士;以項目形式持續開展互派留學生、教師訪學、國際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
三、積極健康的社團文化建設,為學生健康成才、服務社會提供了思想保障
社團和社團活動是校園精神文化最好的表現形式。渭南師范學院的前身赤職、赤農在特殊歷史時期譜寫了“青馬”紅校血與火的歷史,是陜西省第一個團組織誕生地,也是關中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是渭華起義的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來,學校堅持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數萬名優秀人才。如今的青馬工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踐行者,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大量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部偏遠地區、新疆地區、西藏地區從醫支教、從事基層服務工作,回報國家和社會。學校的陽光志愿者協會等多個志愿者社團更是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深入留守兒童較多的山村進行幫扶、深入救助站為困難群體募捐,提供援助、聯合其他高校參與各種公益活動等,用具體的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的內涵。
學校團委每年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化藝術節社團活動、民族文化節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大賽、音樂舞蹈大賽、渭華精神人物作品大賽、漢字聽寫大賽、大學生才藝大賽等,進一步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培育大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文化育人的實效。
四、創新宣傳形式,讓主流的校園精神文化深入人心
多媒體時代,除了固有的展板、活動、講座等宣傳形式外,渭南師范學院還有自己的校園媒體——晨曦電視臺,關注學校發展,了解師生新生,借助微信、微博、節目錄制播放等形式,進一步創新了宣傳形式,讓主流的校園精神文化深入人心、落到實處。校園文化精神已經內化成一種行為習慣和準則,激發高校師生對生活的熱愛,提升榮譽感和團隊合作能力,才能增強凝聚力。渭南師范學院的校歌《向著幸福的方向前進》人人會唱,“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學校精神已經成為大學生奮斗的座右銘,“經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訓激勵著學子們刻苦努力,力爭早日成才。
(渭南師范學院 絲綢之路藝術學院傳媒學部)
作者簡介:趙書英(1981-),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