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摘要】目的 探討特利加壓素在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應用觀察。方法 選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患有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0例,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患者給予蘭索拉唑、白眉蛇毒血凝酶、生長抑素進行治療,B組在A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特利加壓素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在臨床上的效果以及消化道的止血情況。結果 經過3天治療后,A組患者的總效率為83.33%,B組患者的總效率為96.67%,B組總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6.67%,B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33%,B組明顯優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患有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給予蘭索拉唑、白眉蛇毒血凝酶、生長抑素和特利加壓素進行治療,能夠得到顯著的療效,且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大大地降低,值得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特利加壓素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1
肝硬化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急性的內科疾病,患者主要出現黑便、嘔血、便血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則會危及生命[1]。經研究表明,此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食管-胃底的靜脈曲張,所以對于此類疾病,主要是針對如何解決出血狀況[2]。本研究以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患有肝硬化及上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來探究特利加壓素在治療此病的臨床療效?,F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患有肝硬化級上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A組30例,B組30例。年齡48~61歲,平均年齡(51.16±5.49)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常規的方法進行治療,在禁食情況下接受輸血止血的處理,保證患者體內電解質和水平衡。A組患者給予蘭索拉唑、白眉蛇毒凝血酶、生長抑素進行治療,采用靜脈注射的方法,采取30 mg蘭索拉唑,3 mg的生長抑素與0.9%NaCl混合注射20 mL,Bid;靜脈推注2U白眉蛇毒凝血酶,口服
100 mL生理鹽水和8 mg去甲腎上腺素。B組在A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特利加壓素,第一次注射2 mg,后每4 h注射1 mg。
1.3 觀察指標
經過3天治療后,根據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為三個指標: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嘔血、便血現象消失,糞潛血為陰性;有效:患者嘔血、便血現象有所緩解,糞潛血為陰性;無效:患者嘔血、便血現象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糞潛血為陽性。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經過3天治療后,A組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效率為83.33%,B組患者中顯效2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效率為96.67%,B組總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A組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為5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6.67%,B組患者治療后產生不良反應為1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33%,B組明顯優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肝硬化及消化道出血,與研究表明,是由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導致的一類內科疾病[3],由于此病變化復雜,惡化速度快,故在臨床上得到了高度的重視。患者會出現嘔血、便血等癥狀,一般使用手術、氣囊等方法進行治療,由于氣囊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故如何更便捷的解決此病成為重要目標[4]。本研究以蘭索拉唑、白眉蛇毒血凝酶、生長抑素以及特利加壓素為治療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蘭索拉唑在酸性環境內轉化為H+-K+ATP酶,抑制生物活性,白眉蛇毒血凝酶作為一種蛋白水解酶,實現止血的目的。特利加壓素在體內會轉變成血管加壓素,降低血漿腎素濃度,改善腎功能。這四種藥物一起使用,不僅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且能大大降低治療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可以成為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一種方法[5]。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肝硬化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蘭索拉唑、白眉蛇毒血凝酶、生長抑素配合特利加壓素進行治療,能夠得到最大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 燕,程昌盛.特利加壓素與奧曲肽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與安全性比較[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5,27(1):23-26.
[2] 賀 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給予特利加壓素連同奧曲肽療效分析[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6,22(4):118-120.
[3] 黃汝金.特利加壓素與奧曲肽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7):153-153,154.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