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摘要】目的 研究總結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壓監護的應用效果和護理心得。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干預組術后采取顱內壓監護并進行顱內壓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傳統持續血壓監測及常規護理。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及治療有效率。結果 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7%,對照組23.91%,干預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48%,對照組76.09%,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壓監護應用及相應護理措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顱內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1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病,患者預后差,高發致殘致死病例。本文研究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應用顱內壓監護及相應護理措施的效果,選取我院92例患者進行研究,以下是研究結果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抽取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高血壓顱內出血患者92例進行分組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根據患者住院號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齡(58.9±2.3)歲;對照組46例,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齡(57.7±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結果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持續血壓監測,依據患者血壓情況調整脫水藥物用量,進行常規術后護理方案,如輔助患者翻身、指導患者術后運動、囑患者按時用藥等。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顱內壓監測和控制,增加顱內壓護理內容,監測并預計患者顱內壓變化趨勢,如果升高,及時降壓防止腦疝和再出血。
1.3 觀察指標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并發癥:便秘、褥瘡、繼發性肺炎、深靜脈血栓。
治療有效率評價:活動能力較好、活動能力一般、活動能力嚴重受限、植物存活狀態、死亡。治療有效率為術后活動能力較好和一般的百分比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使用軟件SPSS 22.0統計分析實驗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為均數±標準差(x±s),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百分比(%),進行x2檢驗。P<0.05為比較內容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術后并發癥
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7%,包括:便秘1例、褥瘡1例、繼發性肺炎2例,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91%,包括:便秘3例、褥瘡2例、繼發性肺炎3例、深靜脈血栓3例,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治療有效率
干預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48%,包括:活動能力較好23例、活動能力一般20例、活動能力嚴重受限2例、植物存活狀態1例,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76.09%,包括:活動能力較好14例、活動能力一般21例、活動能力嚴重受限3例、植物存活狀態6例、死亡2例,干預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高血壓顱內出血是一種突發疾病,常見于有高血壓基礎病的中老年人,且男性高發于女性[1],目前臨床治療效果有限,且術后殘疾和疾病致死率高。臨床治療高血壓顱內出血時,將患者顱內血腫清除,腦血管缺血性再灌注時會出現顱內壓反彈性增高,引發二次出血[2],所以監測顱內壓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壓監護效果,得出: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7%,臨床治療有效率93.48,且無死亡病例;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91%,臨床治療有效率76.09%,其中死亡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顱內壓監護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進行顱內壓監測,每30 min測量并記錄一次,如果患者顱內壓呈現持續、緩慢性增加,護理人員通知臨床醫師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降低顱內壓,防止發生腦疝及再次顱內出血[3];執行顱內壓護理的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進行語言疏導使患者保持穩定情緒,避免激動和憤怒等刺激。護理人員輔助患者翻身、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鼓勵患者食用易消化食物等。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采取顱內壓監測,并采取顱內壓護理方案,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和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曾麗娟.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行顱內壓監護患者的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8):292-293.
[2] 畢 娜.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行顱內壓監護患者的護理措施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5):230-231.
[3] 張依群.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進行顱內壓監護患者的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5):314-315.
本文編輯:王 琦